【哈工大(深圳)宣】(袁野 文/图)为进一步推动校区博士后队伍建设,激励广大博士后在校区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担当作为,经个人申请、所在单位推荐、校区评审,16名博士后入选“深圳校区2024年度优秀博士后”,让我们一起领略优秀青年学者的风采。
宋贞羲,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目前致力于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脑机接口老牌顶刊JNE年度杰出审稿人,发表相关论文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学基金、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通过2023年度“博新计划”获评)等;获评国家博士后科研业绩评估考核资助、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卓越博士后金奖等荣誉。
李东方,智能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模型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模型基础理论和学习方法。在NeurIPS、ACL、AAAI等CCF-A/B类学术会议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担任自然语言处理顶级会议领域主席与程序委员会委员;荣获深圳市科协优秀科技学术论文奖,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构建“立知”大模型。
马晓静,前沿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聚焦于热电单晶的生长与优化及先进制冷器件设计与开发。在站期间于JACS、The Innovation、Na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4篇。入选教育部海外博士后引进专项项目、主持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7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
严泰森,智能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热化学储热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在Nature Water、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Energy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0余篇(一作通信论文8篇),累计申请专利10项(已授权7项)。
杨佳琦,智能学部副研究员,曾任智能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塑料升级转化相关研究,在WR、JHM、EEH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一作/通讯10篇+)。目前主持国自然青年、博士后面上、深圳市博士启动等项目,荣获教育部海外博士(后)引才专项计划、深圳市优秀博士后、法国马赛市博士毕业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许明明,前沿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从事织物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跨尺度表征研究。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3篇(一作/通信7篇),荣获2024年“智能赋能空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一等奖。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入选博士后海外引进项目。目前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委员、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分会委员。
尹力,前沿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入选2024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聚焦于高性能热电器件的设计与优化。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ommun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第一/共一作者论文7篇);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深圳市面上项目,累计到账科研经费110余万元;荣获2024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博士生创新奖。
琚啸哲,空天科技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空天飞行器集群网络管控、数据驱动编队集群控制等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十余篇),主持国自然青基、博士后面上、博士后国资等多项纵向基金和科研院所横向项目,荣获宇航学会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提名奖,担任《宇航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指控学会空天安全平行系统专委会委员。
陈恭巍,信息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多模态大模型及其衍生智能体、复杂场景理解、高效数据学习等方面研究,在CVPR、NeurIPS、ICLR、ACM MM、 IEEE TIP、TMM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第76批博士后面上资助。
王涛,集成电路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钙钛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的探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9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论文6篇。荣获2023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资助。
杨剑,智能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与应用气象、海洋工程的交叉研究工作,突破了台风巨灾长重现期危险性可靠评估的难题,开发了适应于工程应用的台风风场和强降水模型,研究成果已被南方电网、中国再保险集团等行业公司应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五篇一作),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计划项目、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资助。
乔万芝,智能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本硕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在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共计1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张贵娇,智能学部副研究员,曾任智能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市政排水及污水深度处理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重点聚焦环境中含硫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应用技术。在Wat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第一作者一区TOP论文5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三子任务。
姚志富,前沿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3D打印跨尺度力学机制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激光增材制造钛合金脆性困境。博后期间,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顶刊论文7篇,包括Adv Sci、2篇Scripta Mater、Addit Manuf、J Mater Sci Technol、J Magnes Alloy、Mater Design等。主持国自然青基一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王天生,前沿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退役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的绿色清洁升级回收和再生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项目、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C档、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博士启动等4项项目;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陈德劲,前沿学部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冷却塔创新结构体系。在站期间发表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研究成果为钢管混凝土首次在超大型冷却塔结构中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可解决国际上长期困扰冷却塔施工冬歇期难题,大幅缩短冷却塔的建设周期,显著降低冷却塔工程造价。荣获深圳市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近年来,校区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博士后队伍规模倍增、效能提升。2024年全年招收人数首次突破150人,博士后获批国自然青基项目数占校区总数27.5%,创历史新高,校区荣获深圳市优秀博士后设站单位称号,博士后队伍成为校区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编辑 谢梁晖 审核 张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