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读创科技:科创会客厅 | 哈工大(深圳)李锦辉 用科技为边坡安全装“警报器”
发布时间:2021-07-19 11:17:50 3685

“预计未来两小时,深圳会有大到暴雨,请大家远离边坡,注意安全……”这是一句市民耳熟能详的提醒,因为太过熟悉,很多人甚至并不会往心里去。可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李锦辉教授每次听到这句话,耳边都像响起了一记警钟:在边坡安全领域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锦辉教授牵头完成“边坡内生裂隙形成与优势流孕灾滑坡机制”项目,实现了高精度快速滑坡监测及预报,为滑坡灾害防治作出重大贡献。今年5月,该项目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李锦辉说:“我们的长期愿景是实现边坡风险预警的可视化,让每个人不仅听到一句笼统的提醒,而是能看到易辨认易理解的警示。实现这个愿景,需要长期的努力,但我想,再远的路,一步步走过去就是了……”

科研一小步  安全一大步

“边坡安全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热的课题,国内外的很多专家都在做相关研究。但是,世界如此之大,每个地区的边坡安全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专家们聚焦的焦点更多是地震引起的滑坡;而华南地区,大部分滑坡与降雨相关。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当地的实际,必须与城市安全、生产生活安全紧密结合。”李锦辉告诉记者,她此次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边坡内生裂隙形成与优势流孕灾滑坡机制”项目,最大的突破是将诱发滑坡的内因、外因,通过科学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比如:边坡内生裂隙是导致滑坡的一个内因,而降雨是一个外因,我们的研究将内外结合在一起,使滑坡的预警更加快速、准确。”

科研的一小步,带来安全的一大步,但李锦辉并不满足。她说,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处于多雨的地域,边坡的隐患较多,而目前边坡危险的预警还较为笼统,“只能提醒大家不要靠近,但大家无法判断究竟哪个边坡可能存在危险。”所以,她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实现边坡危险的精准预警,“例如:每个边坡都能有个可视化的警示牌,通过智能、科学的预警,提醒人们远离或者告诉人们可以放心通过。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而现在很多边坡的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如果能建一个边坡数据的共享平台,大家知无不言,同时能各取所需,那对生产、生活的保驾护航还可以做得更好!”

将成北京冬奥会“守护者”

李锦辉“守护”的还不仅仅是边坡的安全。目前,她的团队已接到了任务,将主持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与预警研究。“冬奥会的保障项目不仅包括边坡,还有公路、桥梁、隧道等等。与以往项目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个基础设施群,范围更广,构成更复杂。其次,它是在一个低温的环境下,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一定挑战。”

任务重、挑战大,但李锦辉的眼中却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反而充满了兴奋。“我常说,科研是永无止境的。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把这个单词拆开看,search是搜寻,re是重复,连在一起就是不断探索。”李锦辉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的经典名言感触颇深——“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在科研的路上不断跋涉,李锦辉说,她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

在李锦辉看来,吃苦是科研必须付出的代价。“研究边坡的人,哪能躲在实验室里?我们的每个项目,都要有大量的户外现场试验。”李锦辉说,存在滑坡危险的地方通常都是乡间野外,“能租住在农民家里,已经很满足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住帐篷。艰苦是一定的,但选择了这份工作,我不觉得女孩子就该被区别对待。”

“踏遍青山人未老,深圳风景独好”

翻开李锦辉的介绍,会发现她研究的方向都离不开“土”——岩土工程灾害与风险;海洋土力学;人工智能岩土……那么,她会不会对岩石、泥土产生特殊的感情?“你说对了!我的业余爱好就是爬山。我们课题组组织业余活动或者我带学生去实践,经常会选择野外爬山。爬山的过程中遇到边坡,我会忍不住对学生们说:看,这就是我们书本上学过的边坡加固方式……”李锦辉笑言自己是“职业病”,但就是在与山坡、岩石“对话”的过程中,她一遍遍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李锦辉眼中“风景独好”的地方,就是深圳。

在香港深造过,在国外工作过,李锦辉最终选择扎根在深圳。“我特别喜欢深圳,因为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周末经常来深圳‘打牙祭’,那时候我就觉得深圳是一个非常包容、有活力又务实的城市。来深圳后,我愈发感受到,自己在这里很心安。”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李锦辉的这份心安来自于深圳对于科研的重视和支持。“我刚来的时候就得知深圳有一个科技支撑计划。这些年,我得到了很多国家和深圳市的基金项目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源源不断的支持,才使得我的研究可以厚积薄发,终出成果。我知道,只要在科研路上不断进取,深圳就是我坚实的后盾。”

微信图片_202107191111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