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要闻
三人行 · 优秀博士后 | 梁嘉林:追梦产学研,“传热”是我心中热爱
发布时间:2024-06-22 15:11:49 5278

【哈工大(深圳)宣】(李晓慧 徐成昊 林菁/文  受访者/供图)在独立研究过程中不断夯实科研能力“地基”;在微纳流体结构热管理应用领域刻苦钻研;与团队成员勠力同心,在新传热器件研究领域勇于试错,不断“勾勒”科研亮点;实现“双创”突破,拥抱产业化洪流,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哈工大(深圳)力学专业博士后、2023年度“深圳市优秀博士后”梁嘉林,在科研路上演绎着不一样的“追梦”故事。

640 (5).png

从“孤勇者”到勇挑重担

2015年起,梁嘉林在华南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博连读。刚入学不久,导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布置了一项“艰巨”的研究任务——开启微通道流动传热及微尺度燃烧领域的课题研究。

传热学是一门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但这一领域有许多亟待破解的“卡脖子”技术,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下,梁嘉林踏上了漫漫求索路。

640 (1).jpeg

当时,他是课题组第一个,也是唯一开展相关研究的学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从项目前期调研、申请及结题,再到实验平台搭建及具体研究工作的推进,梁嘉林全靠自己摸索。回顾这段时光,梁嘉林说:“虽然过程非常艰辛,但让我对科研体系构建有了初步认识,也让我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这对硕士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宝贵。”

2021年,梁嘉林进入哈工大(深圳)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朱永刚教授。朱永刚教授是知名流体力学专家,在流体传热、微流控等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朱老师理论积累深厚,对工程制造领域,尤其是微纳制造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

在新的研究平台上,梁嘉林聚焦于微纳流体传热及其热管理应用。“师徒”二人在很多问题上经常是一拍即合,是非常默契的“搭档”。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涉及底层科学问题探索,也充分考虑了制造工艺问题及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640 (2).jpeg

“朱老师对科研的专注令人敬佩,他可以参与到所有实验细节中,把关每篇专利和论文,还经常亲自画图、修改细节。”渐渐地,像导师一样把热爱融入到科研之中,把执着融入到人生之中,秉承哈工大人攻坚克难、脚踏实地的作风,着力破解实际问题,成为梁嘉林对人生境界的新追求。

产学研结合,推动技术落地

各种高算力芯片、电池、功率器件在应用环节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极其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汽液相变传热具有极高的传热效率,是解决高热流密度场景温控难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梁嘉林与团队成员首先探索了很多种多孔微纳蒸发结构的设计、制备工艺以及性能测试,其中一种具有超高孔隙率小孔径泡沫金属效能显著。这种结构的孔隙率比传统多孔结构提高了近三分之一,能够达到90%以上,同时孔径能做到仅30微米。这意味着在同样体积内,这种结构能够存储更多的相变液体,有望应用于更大发热功率的场景。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研发团队在导师带领下成立创业公司。梁嘉林是公司初创成员之一,也是研发骨干,在推动产学研转化过程中,他又遇到了许许多多来自技术之外的难题。为了能把自己的成果应用到行业当中,他与导师交流、与投资人交流、与客户交流,不断推动各方诉求达成一致,努力让研究方向聚焦于行业痛点。

公司研发实验室和工厂生产设备

从实验室到工厂,经过数不清的参数调整和生产打样,团队的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公司已完成三轮融资,在深圳、东莞、高邮、绵阳都设有研发和生产基地,年产值逐年攀升。过程中,梁嘉林申请及授权专利3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广东省粤深联合基金青年项目共若干项,并深入参与到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

640 (6).jpeg

扎根深圳,成就梦想

在哈工大(深圳),深圳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与哈工大矢志报国的理念相融合,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梁嘉林希望能在深圳这块热土上,把“传热”研究继续下去,不断迈向高精尖,不断拓宽产业空间。

出站后,梁嘉林选择留在哈工大(深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他心中无比感谢自己的导师,感谢学校,也感谢曾经不甘平凡的自己。谈及未来,梁嘉林引用了导师对他的教诲——“新时代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在深圳的哈工大人,更要让哈工大精神在深圳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要有把书架变为货架的能力,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在相关领域深耕,坚持哈工大规格,锤炼哈工大功夫,脚踏实地托起产学研梦想。(审核 张惠屏)


深圳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这是一座锐意创新的城市,充满了机会和挑战,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里充分发挥所长,实现青春价值!


——梁嘉林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