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工科味十足
发布时间:2023-10-08 09:33:52 4849

【哈工大(深圳)宣】(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文/图)暑假期间,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2022级环境1班6名本科生组成的“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思政实践队,先后走进实验室,走进厂房,走上科研一线,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讨、实地调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上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该实践队于2023年春季学期,由土环学院计白杨、陈秋霖等本科生发起,在校区和学院的支持下成立。基于环境学科特色和思政实践课程双核心,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培养钻研求精、创新融合精神,树立报国理想,投身环保事业。

“工科味”的思政访谈

7月初,实践队的第一站,是面向土环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路璐老师、纪检委员刘文宗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席伟健老师做“思政访谈”,在与老师们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擦出“工科人”与“大思政”的火花。

刘文宗老师带领同学们集体学习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鼓励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放开格局、开阔心胸,将个人的专业发展纳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路璐老师则围绕校区环境专业学科发展、学科交叉等方面,与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期望同学们有效利用环境专业平台,广泛学习各专业知识,响应社会需要,争做复合型人才。而作为思政教师,席伟健老师结合同学们的专业背景,以翔实的资料和案例,引导同学们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理解去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鼓励青年学子投身科研,努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三位老师的指导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也让我认识到,现在学习专业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运用到工程实践当中,更是为今后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锤炼本领、积蓄力量!”陈秋霖同学这样说。

微信图片_20231008093909.jpg

同学们与刘文宗、路璐老师交流

见证“美丽中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7月21日,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了北京槐房再生水厂。

图片5.png

聆听再生水厂构造与原理讲解

在水厂地下空间,同学们观摩了水和泥通过膜工艺巧妙分离的“神奇”过程,对这一曾停留在书本和实验室的技术有了直观的认识。水厂将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灌溉水源,输送到了水厂地上的“一亩泉”湿地。置身于清水环绕、绿荫掩映、芦苇荡漾的美景中,看到白鹭、野鸭等野生动物自由嬉戏,睡莲、紫丁香、山桃花等植物花卉竞相开放,内心深受震撼。“原来,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比理论复杂得多,只有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思维,才能真正变废为宝。”计白杨同学表示。

图片6.png

“一亩泉”湿地清水环绕,绿荫掩映

图片7.png

观察各阶段的污水(左边为分离池膜)

图片8.png

在槐房再生水厂合影留念

感受“国之重器”的魅力

北京怀柔科学城是调研队抵达的第三站,同学们走进了地球模拟实验室“寰”。该装置首次实现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拟,将在碳中和、气候演变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模拟地球展厅内的电子屏,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实验室如何将“地球”搬进实验室;通过区块化数据收集、模型方程构建、计算机运算等,实现地球模型的模拟和地球气候预测。地球物理模型同样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李咏彤同学说:“在模拟地球实验室,我们看到了大科学装置在防灾减灾、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等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励着我们努力锤炼本领,投身科研攻关,早日扛起强国担当。”

图片9.png

研究员讲解数值模拟装置所需控制方程

图片12.png

手动模拟地球装置

图片13.png

在“寰”地球模拟实验室合影留念

本次实践活动既是一堂极其生动的专业课,又是一趟入脑入心的思政课。作为组织者和带队老师,王旭教授表示,此次思政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们在‘行万里路’中感悟到读‘万卷书’的意义,看到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作用,充分认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希望青年学子们苦学本领、投身环保,在未来描绘出更加美好的“青山绿水”。(编辑 李晓慧 审核 张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