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晶报APP:哈工大(深圳)“大白”志愿者:每天往返3小时,6小时不喝水不去卫生间
发布时间:2022-03-16 16:39:00 4008

每天往返3小时、6小时不去卫生间、工作起来不分昼夜……这是战“疫”一线志愿者的工作日常,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下简称“哈工大(深圳)”)教职工用切身行动书写的责任与担当。

近段时间,深圳多点散发的疫情形势牵动着大家的心。哈工大(深圳)教职工积极响应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号召,有召必应,主动请缨,下沉社区参与战疫,落实联防联控工作,筑牢起疫情防控的强硬堡垒。

每天往返三小时,回家孩子已熟睡

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新兴社区篮球场上的核酸检测点,有这样一道身影,她穿着全副武装的防护服,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数据排查,不厌其烦地为居民做着检测指引,耐心地解释“健康码”与“核酸码”,细心地为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提供帮助,维护现场秩序……她,就是哈工大(深圳)教务部教师卢锦章。

▲卢锦章(右一)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新兴社区。

自1月12日变身“大白”参与社区疫情工作以来,家住龙华的卢锦章每天往返3个小时投入到这样重复的工作中,不顾厚重防护服下的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在这两个月的抗疫工作中,她很少有机会和家人共进晚餐,甚至有时候回到家,孩子已经进入梦乡。尽管如此,9岁半的孩子却懂得“妈妈正在参与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为妈妈感到骄傲而自豪。而卢锦章也由衷地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卢锦章(右一)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新兴社区。

“人世间没那么多伟大,在平凡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干下去就是伟大。”在卢锦章看来,工作中遇到的热心公益的“60后”高大姐、利用休息时间支援抗疫的公交车司机赵哥、年近古稀的志愿者高大姐,还有众多放弃休息前来工作的医护人员,正是这些一个个平凡的人,铸就了疫情防控中的“最伟大”。

6小时不去卫生间,只为节省一套防护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岗位就是战场!”面对疫情,哈工大(深圳)科学技术处教师于淼主动前往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岭社区报到,承担起景贝小学核酸检测采集点的引导工作,并对前来核酸检测点的社区居民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测量体温,做好信息登记、人员疏导、服务保障等工作。

▲于淼(左二)在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岭社区。

上岗后,于淼便成为了孩子们口中的“大白”,在现场来回走动维护秩序,叮嘱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居民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有序排队。当遇到居民不理解时,她就耐心地向大家讲解全员核酸检测对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尽量少更换防护装备,她坚持6个小时不喝水、不进食、不去卫生间。“再坚持一会儿,这样就能节省下一套防护服。”每每想去卫生间的时候,她总是在心里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儿。

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于淼还会投入到黄贝岭社区的值班值守工作中,负责拨打黄码人员电话,督促其尽快进行核酸检测,并开展相关流调工作。于淼说,“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希望在特殊时期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哪里需要去哪里

“社区人员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到深夜是常态,但大家相互加油、毫不退缩。”哈工大(深圳)学生工作部教师李法顺自1月11日至今一直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怡景社区抗疫一线工作。

▲李法顺(左一)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怡景社区。

作为一名志愿者,他积极服从社区党委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哪里有需要就去到哪里,主动学习相关业务技能,先后参与了核酸检测点服务、大数据排查统计等工作,协同排查数据千余人次、协助核酸采样近万人次,为社区防疫贡献了重要力量,被赞扬为 “多面手”和 “业务能手”。

“流调”的全称是“流行病学调查”,它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需要事无巨细、持之以恒地询问生活轨迹与细节。在流调工作中,李法顺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线抗疫人员的不容易:“有时候排查对象不是很配合,调查进展不太顺利,大家就相互加油打气,共同优化策略、加快流程。”

▲李法顺(左一)在罗湖区黄贝街道怡景社区。

如今,李法顺依旧奋战在社区防疫一线。在开展工作之余,他成为了流调志愿者的“老师”,为新加入的志愿者进行培训。“疫情当下,我们要把这份爱心与责任传递下去。”李法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