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东北,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起教学、科研等重要任务,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历史为他们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哈工大"八百壮士"。11月22日,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宣讲团在哈工大(深圳)首次开讲,6位宣讲者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代代"八百壮士"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师生。在哈工大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时间节点,在深圳"双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八百壮士"精神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宣讲会现场
宣讲会上,哈工大航天学院教授王雨三讲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马祖光院士一生追求激光科学、治学严谨、严格培养学生的感人故事;电信学院副教授李杨讲述了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以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铸就强国梦想,四十年刻苦攻关逐梦雷达创新、扎根边疆开创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之路的感人历程;航天学院教授甄玉宝通过"功夫""铁规""丰碑""大爱"4个主题词与现场学子分享了哈工大力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教授王铎"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哈工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松全以《许党爱国的哈工大"八百壮士"》为题,为同学们描绘出了"八百壮士"的群像。他说:" ‘八百壮士’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也是一个群体。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为党、为国、为人民,铭记责任,竭诚奉献。越是在新时代,这种精神越显宝贵,没有这样的精神传承,育人就少了灵魂。"
老一辈有老一辈的担当,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诠释。宣讲会不仅讲述了马祖光、刘永坦等老一辈"八百壮士"的故事,更紧密贴合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一代代哈工大人如何在实践中"接棒"。电气学院由佳欣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从教经历:18年间,在电气学院遇到的众多名师,让他坚定地接过哈工大"八百壮士"的火炬,努力做一名哈工大精神的传承者,并以秦曾煌、蔡惟铮和吴建强为代表,讲述了电气学院名师的故事。
而在哈工大本硕博连读的优秀校友冷晓琨,则是传承"八百壮士"精神的新锐代表。90后的他已经成长为顶尖机器人公司的董事长,带着他的机器人登过央视春晚,上过平昌奥运会"北京8分钟",还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30U30榜单(30位30岁以下的精英榜)。他表示,创业3年多以来,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和"八百壮士"的精神时刻鞭策着自己。"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资本的追逐、成功的诱惑,但是我们不能迷失于眼前的那点繁华。‘八百壮士’的精神时刻提醒着我,必须勇于担当。"也正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冷晓琨毅然割舍了已经盈利的培训业务,转而投入到研发中,甚至专门挑战中国还比较薄弱的技术领域攻坚。"爱国和奋斗,这两个关键词在任何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冷晓琨表示,他计划将在哈工大(深圳)探索俱乐部和本科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哈工大学子可以找到施展的舞台——这是他在用自己的创新和担当,践行"八百壮士"的精神。
哈工大(深圳)师生认真聆听宣讲
"八百壮士"的故事看似发生在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北国,但永不过时的精神内核却跨越了时空,在深圳校区的师生心间激起了共鸣的涟漪。 "虽然以前也从多个途径听说过‘八百壮士’的事迹,但在现场聆听了这么多鲜活的细节,我还是很震撼",哈工大(深圳)材料学院大四学生聂宁愿表示,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马祖光院士为了给国家节省经费,在国外求学期间吃了150斤挂面的细节。他说:"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爱国的初衷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初心是不会变的。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处在深圳这样一个开拓进取的城市,我们更要为‘八百壮士’精神赋予新的意义,为科技强国竭尽全力。"
哈工大(深圳)常务副校长甄良表示,与校本部的百年积淀相比,深圳校区还非常年轻,但"八百壮士"的精神传承是相同的。他指出,深圳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作为在深圳的一个校区,哈工大(深圳)责无旁贷地要肩负着推进深圳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责任,深圳校区的师生必须做到政治过硬、信念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本领过硬。学习好、传承好、践行好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也有利于让年轻的海归教师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