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由信息学部/计算机学院陈斌副教授、王鸿鹏教授、段子豪老师联合指导,本科生黎俊、连牛、杜飞仪、侯姝鸿、朱光道、余泓垚、孔嘉伟、骆天赐共同完成的项目《视链智索——基于自监督语义哈希的高效视频指纹检索技术研究》在主赛道-自然科学论文赛道中荣获全国特等奖。
本次参赛得到了校区及信息学部的大力支持。该项目的获奖不仅创造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中的历史——这是校区成立以来首次获得全国特等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支在“挑战杯”主赛道获此殊荣的参赛队伍。这一突破性成绩为校区和信息学部赢得了重要荣誉,同时助力校区在本届“大挑”中首次捧得“优胜杯”,充分展现了学校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赛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南京大学与共青团江苏省委承办。本届大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2700余所高校、约40万件作品和300多万名学生参加。经层层选拔与严格评审,最终640件作品晋级全国线下总决赛,其中主赛道特等奖共96项(广东省仅4项),获奖率约为0.023%,评选标准严苛、含金量极高。

项目简介与技术亮点

项目顺应视频数据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聚焦海量视频内容的高效检索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监督语义哈希的智能视频搜索技术。该技术通过将高维、连续的视频数据编码为低维度、离散的哈希指纹,实现快速、精准的多模态搜索,显著提升了视频检索效率与系统响应速度,有效降低大规模视频数据库的存储与计算成本,推动智能检索系统向轻量化、高效化发展。本科生团队在CVPR、ICCV、ECCV、NeurIPS、ICML、ICLR等CCF-A类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13篇高水平论文,其中11篇由本科生担任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并拥有2项专利受理,实现了从科研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突破。
“挑战杯”主赛道:彰显科研含金量的最高荣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创办以来,被誉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赛事,与“互联网+”竞赛并称“双创赛事双星”。其中,“主体赛”聚焦学术论文与原创科研方向,被视为最能体现高校科研育人成效的主赛道。本次全国特等奖获奖作品《视链智索》属于主赛道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方向,涵盖从算法理论到系统实现的完整创新成果。该奖项评审标准严格、竞争异常激烈。作品的获奖不仅是对团队科研水平的权威认可,也充分彰显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学部在人工智能与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的领先实力。

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与科研育人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陈斌副教授长期深耕科研育人一线。入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三年多来,他始终坚持“优秀的本科生同样可以做出世界顶尖成果”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成长。陈斌副教授每年指导多名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多位学生在本科阶段即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身份在CCF-A类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累计指导4人次获评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并推荐课题组10余名优秀本科生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继续深造。他以科研引领教学,以项目带动成长,充分展现了科研育人的显著成效。
“陈老师不只是教我们如何做科研,更教我们如何用科研思维看待问题。”队长黎俊回忆,“他经常带我们从一个小实验出发,逐步推理出完整模型架构,每一次讨论都像一场头脑风暴。” 团队中的杜飞仪、侯姝鸿和朱光道三位同学均来自2023级人工智能院士班。他们回忆道:“在大二的基础项目实践课程中,我们被陈斌老师富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所吸引,随后加入课题组,并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本次“挑战杯”的备赛工作。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与课题组师兄紧密协作,在项目攻坚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此次获奖,不仅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更是课堂教学、科研实践与团队传承三者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
获奖作品:《视链智索——基于自监督语义哈希的高效视频指纹检索技术研究》
获奖荣誉:主赛道全国特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历史首获)
团队成员:黎俊、连牛、杜飞仪、侯姝鸿、朱光道、余泓垚、孔嘉伟、骆天赐
指导教师:陈斌、王鸿鹏、段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