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宣(刘波 /文 图)2019年9月12日晚,著名历史学家黄朴民教授为校区师生带来题为“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精彩演讲。哈工大(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助理黄红宇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活动。
黄朴民教授从大视野的宏观角度,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即政治上东西的对峙与交融、传统思想文化的分与合、精神风貌从“尚武”到“崇文”的演化三条主线。具体来看,政治上的“夷夏东西说”影响深远,即早期的中国文明实际上是东西两部分相互对峙、抗争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从神话时代东西方两大势力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征战,夏商周时期双方的轮流坐庄,到秦汉两大帝国的兴衰起落,无一不是东西方政治博弈的结果。直到南北朝后,中国历史才真正实现了从东西轴心到南北轴心的转变,转化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斗争,而秦岭—汉水—淮河一线,几乎平均划分了中国古代土地和人口资源,也成为天然的中国政治南北分界线。
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分与合的循环趋势,而这又恰好与政治上的统一与分裂关系密切。从周公制礼作乐,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第一次大整合,到春秋战国时代,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应时而起,思想领域百花齐放;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文化上的第二次大整合,到魏晋时期南北分裂,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佛道等宗教大为兴盛;从隋唐重新实现全国统一,朝廷编撰《五经正义》作为官方儒学诠释标准,到宋元明局部统一,思想文化再一次开始分化;从清代实现政治大一统之后,文化上尊崇程朱理学,再到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思想文化领域再次出现各种分野……凡此种种,均可见思想文化变迁与政治格局的紧密关联。
精神风貌方面,则是由“尚武”到“崇文”。先秦时代的“六艺”兼资文武,与汉代以后单指儒家六部经典迥然不同;先秦的学校教授的是武学,培养的士人也多为武士。《诗经》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可见当时的国家栋梁是武人,儒生则很少得到重视。但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尚武”逐渐为“崇文”所取代,汉代官修目录学著作《七略》中,《兵书略》已经被排到六艺、诸子和诗赋之后。而且,越到帝国时代晚期,重文轻武、崇文抑武越是被推到极致。
本场讲座,从上古神话时代到晚清民国,纵贯华夏历史五千年,一桩桩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个个艰深的学术命题,黄朴民教授都能以深入浅出、轻松诙谐的方式,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并结合实际,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局势,做出了诸多精彩的论断,在场的听众们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以阵阵的掌声,为黄老师独到见解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