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寒假社会实践】智能学部"黔东南乡兴之旅"实践团榕江调研行:解码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03 14:34:25 573

【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宣】(朱泽锋/文  实践队成员/图)

202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更好了解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历程,2月16日至22日,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智能学部的一支"黔东南乡兴之旅"实践团深入贵州省榕江县开展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主题调研,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体验等方式,全景式记录侗族村寨在新时代的崭新面貌。

2.jpg

“黔东南乡兴之旅”实践团成员合照

在"村超"发源地榕江县,实践团见证了乡村体育的澎湃活力。绿茵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球员默契配合,场边身着盛装的啦啦队载歌载舞,构成独特的"体育+文旅"景观。据当地文旅部门数据,2024年"村超"赛事带动榕江县接待游客超946.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108亿元,真正实现"以赛促旅、以旅富民"。

23ec8678f2e7a84af3626b2fe6f42e3.png

“村超”赛场上激烈的对决

来到侗族传统村落,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在栽麻镇侗寨,重檐叠嶂的风雨桥与巍峨的鼓楼相映成趣,绣娘们飞针走线制作亮布的场景宛若流动的民俗画卷。当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在鼓楼响起,多声部无伴奏的和声令成员们叹为观止。"我们建立了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通过非遗工坊和校园传习让大歌唱得更远。"宰荡村主任罗振青介绍道。    

086f7facc3b7d443f393fb2d62cdeef.png            82ddb5d980ae75c31f3549f5ce68f10.png

侗寨传统建筑——鼓楼                      侗寨传统建筑——风雨桥

b49a1dd3fd5ef32ced143b0da31f468.png

侗族村民在唱奏侗族大歌

丰登侗寨的蜡染工坊里,传统技艺正焕发新生机。工坊主理人杨成兰向团队展示蓝白相间的蜡染工艺,从植物染料萃取到纹样绘制,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匠心。工坊创新开发的蜡染服饰、家居用品等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20余个国家,带动全村83户家庭年均增收1.2万元。

c738311b37d926b35d413c7022e3f3a.png

“倚山人”杨成兰在向实践团成员讲解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官美家中,三代同堂的传承人用琵琶、牛腿琴即兴演奏侗族古歌,泛黄的手抄歌本记录着百年传承故事。“现在年轻人不仅能学歌,还能通过非遗展演增加收入,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了。”胡奶奶轻抚着新录制的数字歌谱说道。

7a0a9b9c31f3c8b900575c46887c7c8.png

实践团成员体验侗族传统乐器

调研期间,实践团先后与乐乡、宰荡、大利三个村寨的干部深入交流。各村立足资源优势,探索出"非遗研学""生态民宿"等特色发展路径。乐乡村龙书记向实践团成员说道:"乡村需要新鲜血液,期待你们带着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新思维返乡创业,让传统村落焕发青春活力!"

027e02e94aa46ec4287d51210095dd7.png

实践团成员与宰荡村罗主任交流

"这次调研让我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之道令人深思。"马来西亚籍成员郑宇哲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实践团成员徐子涵则感叹:"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移植,而是让土地里生长出的文化自信,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呼吸节奏。"

此次实践活动,“黔东南乡兴之旅” 实践团深入了解了黔东南地区乡村振兴的成果与发展形式。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铭记哈工大人的时代重任,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期待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审核 吴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