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开通的深中通道无疑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顶流”。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柳成荫教授团队针对深中大桥面临的极端环境和复杂荷载作用,围绕风浪流多灾害风险评估、跨海大桥风场参数智能预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多传感器协同感知和数据融合等方面开展了集智攻关,产出的成果为深中通道增添了“安全砝码”。
柳成荫在深中通道开通当天跟随直播镜头向千万观众讲述深中大桥的“安全奥秘”
深中大桥是深中通道上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它如同一条钢铁长龙蜿蜒于茫茫大海。为满足通航需求,深中大桥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高达91米,又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抗风问题突出。而拉索是悬索桥受力的关键构件之一,面对高温、高湿、高盐的恶劣环境,如何更高效、更准确地监测拉索安全,成为了大桥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2018年,柳成荫教授联合广东省交通集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对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和超大跨径海中桥梁关键保障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示范应用。柳成荫团队针对深中大桥面临的极端环境和复杂荷载作用,围绕风浪流多灾害风险评估、跨海大桥风场参数智能预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多传感器协同感知和数据融合等方面开展了集智攻关。
让团队最难忘的是,大家针对深中大桥斜拉索的索力测量难题开发了无接触式激光扫描索力识别技术,这项技术克服了传统振动频率法测试误差较大的不足,实用激光扫描手段即可测量拉索的索力值等“健康状态”,有效提升了拉索索力测试效率和精度,为深中大桥的安全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深中通道开通当天,柳成荫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多家媒体联合开展的直播活动,他跟随一架双层巴士“移动演播室”登上深中通道,向千万观众讲述深中大桥建设中的“科技奥秘”,当时全网收看量超过了4000万人次。
回想起那天的场景,柳成荫至今依旧心潮澎湃,他说,随着通道开通,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确保通道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面对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他将把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安全科技创新上,聚焦基础设施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技术开展持续攻关,不断培养更多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为打造更多超级工程与国之重器贡献更大智慧力量。
南方+记者孙颖
通讯员 谢梁晖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7/05/c9052589.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null&appversion=11400&firstColID=21216&enter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