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宣】(黄天祺/文 实践队成员/图)本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建筑学院“承续文化,焕活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广东省潮州市溪东镇下湖村溪东合作社开展实践。
活动旨在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习得的专业知识来为该地区乡村振兴的建设工作作出贡献,更深刻地认识专业学习的意义与社会价值,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系列推送将分为以下三期内容:
走访访谈篇:在听中感,从谈中悟
古城调研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的考察路线竹灯建造篇:实地调研得思悟,建造实践出真知
竹灯建造篇:实地调研得思悟,建造实践出真知
本期推送将围绕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通过村民采访、实地调研等了解到的当地目前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经过前期调研、方案推敲、实地建造,到最后的竹灯落地,每个环节仔细斟酌,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努力付出,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
实践记录
前期调研
我们首先来到潮州市溪东镇下湖村,参访了村委会成员与当地村民,了解到了溪东合作社缺乏照明装置,同时又难以接通新电路的现状,进而萌生了建造太阳能照明装置的想法。于是,我们来到溪东合作社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初步了解了园区各区域的功能、使用现状和未来的规划。在与园区管理者沟通探讨后,我们决定将照明装置布置在“小火车”项目的轨道旁,并以具有潮州特色的传统潮竹编织技艺为核心开展设计。
方案推敲
确定了设计目标与原则后,我们开展了多次小组讨论,从探索竹灯形式的草图绘制为起点、再深入到节点实验、细节设计、太阳能板的位置与固定问题等等,一步步深入推进我们的竹灯设计方案。
在设计细部方面,我们考虑到潮州地区日晒强、雨季多暴雨等情况,我们在原材料的防裂、防霉等耐用性方向着重进行了考量筛选,减轻了后期维护可能出现的负担;从可能出现的大风、台风天气出发,我们确定了施工时在灯柱底部灌注混凝土的固定方式……同时,我们与合作社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讨论,在建造成本、外观需求等方面多方协调统筹后,最终敲定了设计方案。
实际建造
在最初的骨架建造过程中,我们在竹灯骨架交接节点的固定上遇到了难题——节点手工开口误差较大进而影响后续整体的骨架交接关系,经过与竹工师傅反复沟通并多次新的等比例节点试验后,我们将主灯底部的骨干交接点在纵向错位,最终成功完成了骨架的建造。骨架完成后,我们着手于竹篾的编织。竹篾编织的视觉效果丰富,但是材质偏脆,容易折断,在尝试了多种单根与多根的编制方式后,我们最终选定了两条竹篾交错的方式进行编织。建造过程中,我们混合使用了整竹、竹片与竹篾等材料,并尽可能减少使用竹以外的原材料,期望在尽可能简化建造流程的同时,保持“竹编、竹制”的地方特色。
竹灯落地
建造过程中,溪东合作社的黄社长肯定了我们的方案。于是,建造完成后我们便将竹灯带到园区,进行最后一步落地工作。我们邀请当地的工人指导协助在田地里定点挖好了洞固定灯杆,然后将竹灯插入固定,最后回填、夯实泥土,完成竹灯的落地工作。当天晚上,竹灯第一次在园区中亮起了灯光。原本黑暗的田地东南角第一次拥有了照明,游玩“溪东绿皮小火车”的孩子们也能够在轨道远端清晰地看到身边翠绿的稻田;我们的竹灯列与园内的竹亭等竹制装置相呼应,为园区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景观。园区管理者看到竹灯列亮起的效果后,决定在未来延续这种有特色的照明形式,在园区更大范围地利用开来。
总结
在溪东的这五天,我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建造出了四个竹灯”,更多的是,在建造背后,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专业是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乡村振兴,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许多贡献的——只要我们想做、敢做,能够充分将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地方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就能充分发挥我们作为年青一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