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工大(深圳)宣】(王珏 文/图)日前,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举办人工智能素养营,哈工大深圳校区信息学部咸浩洋、智能学部李兴硕获校区资助,参与联合国大学人工智能大会及素养营活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以哈工大青年视角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贡献中国方案。
沉浸式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本次人工智能素养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更智能、更精准、更绿色”为主题,邀请学生、研究人员和行业专业人士,共同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和微型机器学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本次活动的核心工作坊“GenAI at the Edge: How to Build your Physical AI Agent for Smarter Spaces”充分展示了边缘AI的核心价值——实时决策与隐私保护,以及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优化策略。咸浩洋表示,将大语言模型下沉到边缘设备,不仅能提升用户交互的实时性,还能在本地处理敏感信息,显著增强了系统的隐私安全性。
最终,咸浩洋独立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AI代理”项目,整合了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物联网协议,显著提升了我在固件调试、模型部署和系统集成方面的综合能力。
全球对话:在联合国舞台听见不同声音
活动期间,咸浩洋、李兴硕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同期举行的联合国大学人工智能大会。大会以“人工智能为人类:共建公平数字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30国50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代表参会。
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大学校长兼联合国副秘书长Tshilidzi Marwala教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议题在于构建包容性治理框架,在保障技术前进的同时维护人类尊严。作为一场由联合国大学主办的高级别会议,会议讨论范围远超出技术本身,更多地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数字包容性以及如何借助这项技术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令李兴硕印象深刻的是,与会者并不回避技术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分配人工智能红利、如何防止技术加剧现有不平等。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会议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思考空间,特别是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声音,为新时代青年理解人工智能的全球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会议期间展示的以AI驱动的农业解决方案,展示了技术如何在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建立平衡,创造共享价值。
未来展望:以SDGs为指引,用人工智能创造可持续未来
基于计算机科学与嵌入式系统的专业背景,咸浩洋深入思考了生成式A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应用潜力与现实约束,在可持续城市建设(SDG 11)与气候行动(SDG 13)方向上,提出了两个具有可行性的实施场景。其一是部署智能监测网络,通过视觉AI识别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卫管理、基础设施破损),结合LLM生成针对性的优化建议,预估可降低碳足迹10%-20%,同时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其二是农业与森林监测系统,通过病虫害识别与实时火灾预警,为农村社区与林区管理部门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保护生态资源。嵌入式优化能力可确保成本低廉的硬件方案惠及发展中国家,同时通过本地部署规避数据泄露风险,实现技术的可持续普及。本次活动中提出"Responsible AI"理念深化了参与学员对伦理担当、公平性与绿色转型的理解。
校区国际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区始终致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未来将持续推进“用技术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育人理念,支持青年学子走上国际舞台,在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等交叉领域发出响亮的哈工大青年声音。(编辑 谢梁晖 审核 张惠屏 陈南坤)

活动合影


校区学子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