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顺利开题
发布时间:2022-05-25 11:29:24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4900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刘先凤/文、图】2022年5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助理黄红宇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英文版召开线上开题论证会。本项目于2022年2月获得立项资助,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首次获批该项目类别。答辩委员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克东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Rupert Hodder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所苏杰教授组成。项目团队的次译和母语审校、美籍专家Bruce Knickerbocker(倪君霖)高级讲师出席会议。

会议伊始,项目主持人黄红宇向与会专家们汇报项目基本信息、团队成员和分工、翻译和编辑组织方案、国外出版组织方案、宣传推广方案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的《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虽然是部普及性的学术著作,却不乏高明而宏通的见解,原作基于讲课增强了文本与读者(听众)的互动性,其外译工作对全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黄红宇副教授及团队此次的国家外译项目意义非凡。黄红宇老师是耶鲁大学文学博士,有长期国外求学任教经历,加上中外强大的团队,非常适合承担本著作的英译工作。译文样章整体准确、流畅,极具可读性,并提供了相应的注释,对原作中尖新俏皮的口语化措辞进行醇厚化处理也恰到好处。

三位专家进一步对开题报告各项方案,尤其是翻译质量提升和后期宣传推广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外文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克东教授指出,翻译的整体策略应兼顾直译和意译,有汉字和拼音在,采取意译不会偏离原意。外译项目应该充分考虑海外读者的感受,不管字、词、句,还是语篇层面的深层结构翻译,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好机会。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古籍所苏杰教授指出,注释和书影说明里的古籍版本学术语等对大众读者并非重点,但是译者同样需要准确传译,对一些中文成语、习语的意译要力求贴切传神。外籍专家、深圳校区经济管理学院Rupert Hodder教授指出,原作基于讲课,思路跳跃性比较大,译者可以考虑在每章开头提供本章摘要,或者采用其他一些“拐杖”(crutch)帮助非母语非专业读者理解著作的主要观点。

黄红宇和倪君霖感谢与会专家提供的宝贵建议,同时阐释了翻译团队确定的“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会议最后,答辩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前期工作充分达到了开题要求,同意开题。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旨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黄红宇团队与中方出版单位中华书局联合申报的《时空》英文版,将由全球第一大学术出版品牌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面向全球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