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也进入新的时期。12月2日,“中欧世界城市理论与实践比较”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召开,此次会议由哈工大(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二十一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主办,哈工大(深圳)多学院联合协办,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德国哈尔博格学院、爱尔兰科克大学、孚园城研21世纪创新城市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共聚“云端”交流讨论。
会上围绕现代化城市建设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如何使“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生态圈”建设相契合,如何吸收和扬弃欧美世界城市理论与城市指标体系,以及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等话题发表了12场精彩演讲。
哈工大(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志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学院自2020年开始,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高质量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搭建了一个中国和欧洲在城市理论和实践交流探讨的平台,目的是推动中欧城市高质量发展、开启示范引领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为深圳勾勒出真正的“明日之城”。
对标全球先进,深圳全球标杆城市如何建?
研讨会上,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扬·图洛夫斯基博士上提到了城市面向未来转型过程中,城市拥有的政治资源所起到的所用。
哈工大(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孙涛教授谈到,城市研究属于多学科交融学科,城市智慧化管理需要多种类型的技术交叉支撑,哈工大(深圳)作为一所传统的理工强校,以学校理工优势学科为依托,结合深圳独特的地缘和经济优势,于2020年11月成立哈工大(深圳)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为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赵彦云教授指出,在互联网技术革命处于深入发展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的伟大灯塔,如何使深圳在国际上更加具有竞争力?赵彦云指出三点重要因素:国家示范,从“一带一路”走向更加全面的发展平台;时代强者,用数字经济成为最强领头羊;巨大吸引力,打造一流知识和人才平台。随后,哈工大(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贾点点对世界城市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研究。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与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赵迎迎博士从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的典型案例入手,剖析了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发展基础和发展差距。她认为,为打造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深圳需要在城市运营、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治理水平、数字转型、法制环境、城市生态圈等路径上率先实现一流水平。
随后,爱尔兰科克大学助理教授康斯坦汀·珂泽、孚园城研21世纪创新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蔡瑛樱分别从“全球最宜居城市维也纳的发展内涵”和“全球创新区”的角度畅谈深圳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双碳”模式:深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浪潮中,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2020年,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低碳给城市带来了约束和发展、风险和机遇的双重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教授强调,城市作为承载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的主体,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法律保障,协调各行各业利益的冲突需要法治手段。
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金文标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路海艳分别从“城市污水处理的低碳技术”和“低碳试点如何重塑城市”的角度深入解析,为“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谋划策。
德国哈尔博格学院院长王缜结合详实数据对比了中国和德国绿色城市指标,她特别提到德国的乡村振兴计划,是围绕居住、基本供应、工作和公共设施推动社会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这对于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及其环境和气候保护措施方面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本次研讨会共吸引100余名观众参会,与会专家和观众还进行了对话交流,从政策、学术、技术及城市创新实践等角度多维度解码打造中欧智慧城市和生态文明之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深圳在2050年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