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读创科技: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创新无法被规划,深圳需要更开放
发布时间:2019-12-23 10:53:14 6928

“数据很理智,点评很麻辣”。在12月18日举行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第四届创新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发院联合创始人张维迎教授延续了自己快人快语的风格,以翔实的图表和数据解读了“靠什么推动中国的创新”这一主题。而在接受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表示:“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要给予创新足够的空间。而深圳的未来,需要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微信图片_20191223105420.jpg

张维迎教授表示,他第一次来到深圳是1986年,此后目睹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和振兴,他认为深圳的创新能力在全国都处于前列。“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65%是外来人口,我觉得这是深圳一个很大的优势。为什么人口流动会带来更大的创新?这是有数据支撑的。第一,移民基因就是喜欢追求新颖,不愿意循规蹈矩。80年代初愿意来深圳的是什么人?都是有冒险精神的人。第二,一个人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就不受太多的约束,自然就自由了。第三,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依靠,原来的关系是靠不住的,要活下去就得靠自己的奋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同的人聚集一块以后就会冒出新的思想来。”

所以,张维迎教授对于深圳的创新前景十分有信心。他建议,深圳不要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城市的规模。为此,他列出了一组数字——研究表明,非户籍人口上升1%,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就上升0.77%。城市人口比重增加1%,人均专利上升6.7%。“数据证明,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另外一个城市的两倍,专利数则是后者的2.6倍,人均专利是后者的1.3倍。非户籍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数量,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要人为地干涉人口流动和城市规模,因为创新需要火花,需要土壤。”

张维迎教授坦言,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距离“国际化大都市”还有距离。“今后深圳要想发展,就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开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是有国际化的人才。”张维迎教授对于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努力给予肯定,但同时也强调,深圳需要构建更理想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深圳要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就要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当然同时,政府要打造一个理想的法治环境。只有增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才能保证创新的源头有不竭动力。”

“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创新是无法预测的。企业家的决策不能依据现有的数据,竞争本身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很多的信息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张维迎教授特别强调,政府不要过于干预创新,“即使创新只有1%的成功率,也是要由市场决定。一旦在创新的过程中进行人为的挑选,则很可能将1%的成功可能性扼杀了。”在这一点上,深圳有着非常适合创新创业的氛围。

深圳重视企业家,率先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企业家日”。对此,张维迎教授表示赞许:“企业家精神也是创新的成功因素之一。在我看来,企业家就是不循规蹈矩的,要有打破规矩的勇气。这部分人是少数的,但他们的精神可以被学习和传承。我们整个社会也要有包容企业家创新的氛围。”

张维迎教授寄语深圳,将敢想敢试的特区精神进行到底,将创新进行到底,“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第一步。有想象力,就能够自由地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