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暑期社会实践】追忆百年,寻根溯源
——深圳校区“南凤北归”百年哈工大实践团
发布时间:2019-09-10 14:36:05 4216

在工大百年寿辰到来之际,几位来自黑龙江的同学返回家乡,来到我校的起源地,追根溯源,回顾百年光辉历程,展望未来光明前景。同时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深入地了解故乡,感受工大与哈尔滨这个城市的百年羁绊。

1.jpg

在8月6日到8月8日这三天里,我们十位同学一起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走进黑龙江省博物馆,从文化、历史、生态、民族多个角度回看家乡的过去;走进革命领袖纪念馆,了解黑龙江这片沃土的红色历史,以及其作为重工业老基地和北国大粮仓在共和国初期的不朽功绩。我们也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一校区,在本部同学和老师的介绍下参观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工程创新实践中心以及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实验室,见识不同于深圳校区的资源。初到校园我们在一位博士生学长的带领了下参观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2.jpg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前的合影

前身是哈工大焊接专业,该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国内第一个焊接专业。1989年在焊接专业的基础上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评估。是我国焊接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中心,在解决国防工程关键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效果显著,同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培养焊接领域高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长向我们强调了实验室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视。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1人,是一支具有高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以年轻人为主,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研究队伍;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每年招收本科生5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实验室还同英国焊接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的大学及科研机构保持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学长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先进”的焊接方法。真空扩散焊利用扩散现象,对熔焊方法难以焊接的材料进行焊接,比如异种金属材料、耐热合金和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接合;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小,残余应力低,焊缝平整美观,强度与母材相当;电子束焊有焊接深度大的优点又能保持很高精度。在保持装备技术领先的同时,实验室也自主发展出先进的焊接可靠性检测与质量评价手段。这些都是笔者在工程训练中见不到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全面认识到焊接技术在国民生产生活和国防等重要领域的巨大作用,由衷佩服工大人能打破国外垄断,保持行业领先水准。

11.jpg      12.jpg

             真空扩散焊                                          摩擦焊焊缝

 第二天的纪念馆与博物馆之行收获颇多。

3.jpg

黑龙江省博物馆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始建于1906年,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为国家一级保护建筑。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集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承担着黑龙江省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发掘、征集、采集以及研究、陈列等工作。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我们深入认识家乡的窗口。自然陈列馆主要展示了本地区物种演化过程和各地质年代的化石。历史文物陈列馆以肃慎族系遗存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展示了黑水孕育的人民在几千年与大自然抗争中书写的文明进程,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俄侨文化历史陈列馆,讲述了因殖民性铁路建设而兴起的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历程,以及俄侨工商业的发展与外国文化对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描绘了东西交融的哈尔滨的城市面貌。

     4.jpg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原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馆舍是一幢精美的欧式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它庄严挺拔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是哈尔滨众多欧式建筑群中的杰出代表。该建筑于1919年始建,1923年竣工。1986年馆址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领袖纪念馆还原了当年毛泽东等领导人视察黑龙江时的情景。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黑龙江视察工作,他们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让人难以忘怀,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看到了黑龙江的伟大贡献与不朽业绩,也明白了黑龙江推动全面振兴发展的崇高使命与历史重任。

 7.jpg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

据介绍,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强制的年度工程项目,多半要自学大量知识与技能,很多学生也以此为契机带着项目作品参加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创新大赛,接待的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优秀参赛作品的视频简介。接下来展示的工程创新实践中心也是以比赛为导向建设的,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不同的设备与赛道,这给没参加过工程训练的组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也向我们推荐了很多比赛。由于专业的原因,大部分组员没有机会接受较多工程方面的训练,可能也不会参加相关比赛,不过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工大对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对人才培养的严格,感受到学校提供了包括培训指导在内的丰富的软硬件资源。

 8.jpg

下午穿过创业咖啡厅,我们来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包括总计6000余平方米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器两大功能区,搭建了汇集五项服务和五项对接的“双五”服务体系,为创业团队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截止到2017年6月,园区企业营业总额达6000余万,共获得风险投资1.3亿元,共有创业企业67家驻园孵化,有效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争栖园区。

接待老师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省政府两次五千万注资轶事,介绍了创业园孵化出的数家市值过亿的企业。在这里我们见识了机器人翻跟头和战车大乱斗,机器人和战车分别是创业园孵化的两家优秀企业的作品,前者速度达到同层次产品领先水准,后者已多次在比赛中独占鳌头。同学们还亲自操纵3d打印的战车模型进行对抗。

  哈尔滨工业大学紧跟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放在挖掘释放龙江发展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学校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多方协力推动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工作,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冲锋号,努力为推动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扮演好“火车头”和“发动机”的角色。

 本次实践活动接近尾声。临行前一行人在校训石与百年校庆纪念碑前合影留念。“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简洁朴素又掷地有声,它诉说着一个国防院校、工科院校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和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哈工大于1921年成立,伴随中国走过百年风雨,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展望未来,我们必将秉持校训精神,严格要求,锤炼自己,与工大一起,踏上新征程。

9.jpg

校训石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