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宣】(谢梁晖 李钊颖 各团队 文/图)青春助力“百千万”,挑战致胜新赛道!5月17-19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社会科学院、省学联及肇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落下帷幕,哈工大深圳校区斩获特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参赛团队作为主赛道项目代表之一(共2个团队)在颁奖仪式上做项目分享,获奖情况创历史最佳成绩,校区收获“进步奖”。
厚植科创梦想,笃行报国之志。下面,我们一起领略校区获奖团队的风采,以及同学们的“成长关键词”。
校区参赛团队合影
特等奖
项目名称:视链智索——基于自监督语义哈希的高效视频指纹检索技术研究
团队成员:黎俊 连牛 杜飞仪 侯姝鸿 朱光道 余泓垚 孔嘉伟 骆天赐 于哲浩 辜旭林
指导老师:陈斌 王鸿鹏 段子豪
项目介绍:项目顺应视频数据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聚焦海量视频内容的高效检索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监督语义哈希的智能视频搜索技术。该技术通过将高维、连续的视频数据编码为低维度、离散的哈希指纹,实现快速、精准的多模态搜索,显著提升了视频检索效率与系统响应速度,有效降低大规模视频数据库的存储与计算成本,推动智能检索系统向轻量化、高效化发展。
项目名称:芯锐先“封”——基于三维多孔铜的复合纳米铜浆封装界面材料
团队成员:张景辉 沈贝尔 姜韶洋 邱立进 江贤达 张艺豪 田乐奇
指导老师:陈宏涛 李明雨 修子进
项目介绍:项目针对传统界面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及高温服役性能差等可靠性痛点,提出了纳米铜浆复合三维多孔铜的复合结构,低孔隙率自还原纳米铜浆提供高强度连接,低杨氏模量三维多孔铜扮演“弹簧”的角色,极大地缓释了热应力,复合结构实现了“低温连接,高温服役”目标,相比于传统钎料服役温度提升300℃以上,相比于可靠性最为优异的烧结铜热循环寿命提升了三倍以上。
项目名称:智驭轮衡——“具身智能”全地形轮腿平衡巡逻机器人
团队成员:李昊霖 史昱彬 张学智 肖扬誉 钱禹辛 袁梓博 卞嘉烨 王俊凯 常越 郭京翔
指导老师:戴坤添 薛睿 雷乔治
项目介绍:“智驭轮衡”具身智能全地形轮腿平衡机器人由哈工大深圳校区本科生团队打造,团队以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直击机器人领域大模型搭载与泛用性难题,突破性融合轮腿平衡与具身智能技术,赋予机器人复杂地形“行走智慧”,实现高难度动作与极致稳定。同时在大语言模型加持下,人机交互迈向新高度。
项目名称:“电构灵犀”——人机共融柔性传感网络的静电微纳印刷系统项目类型
团队成员:王禹博 潘叙润 黄佳航 张艺凡 刘启航 桑云川 阮慧杰 杨轩 周子涵
指导老师:钟颖 李明雨 冯欢欢
项目介绍:电构灵犀团队研发的人机共融静电微纳印刷系统,针对柔性传感器量产化打印难题,采用自主新模态AEP印刷技术 ,打印速率可达10m/min 。产品在机器人灵巧手等领域具有大面积超高精度、高灵敏度特性,打印出来的压电传感器精细,应力识别精度达2.5Pa ,对具身智能和精密医疗等多领域具有促进作用。
项目名称:天工巧手——高动态肌腱驱动仿人灵巧手及具身智控
团队成员:张翔焜 荣冬阳 江杰丰 黄梓源 吴境铭 柯任泉 陈振华 黄绩扬 邱迪 张潇鹏
指导老师:袁晗 张钰
项目介绍:项目面向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发展需求,聚焦当前灵巧手在灵活性、精度及成本方面的关键瓶颈,自主设计一款21自由度(16主动)绳驱高动态仿人灵巧手。灵巧手按人手比例设计,仿人手肌腱驱动方式,具备远程无线控制、视觉识别模仿、低延迟高响应抓取等能力,适用于服务机器人、工业操作等场景,助力人机协作效率提升与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
二等奖
项目名称:循态戒瘾——脑网络动态解析 rTMS 神经调控机制与可卡因戒断疗效预测
团队成员:祝一帆 凌建杰 张耀尹 侯天语 乐程杰 李子娴 李瑞灵 孙奔腾 谢佳锐 韩恩惠
指导老师:叶辰飞 马婷 陈勇勇
项目介绍:可卡因使用障碍(CUD)是一种成瘾性精神疾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减少可卡因渴求、降低复发风险。然而rTMS治疗CUD的神经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采用SUDMEX-TMS数据集,结合主特征向量动力学分析(LEiDA)方法,分析rTMS治疗前后CUD患者的脑网络动态特征。通过计算功能连接状态的出现频率、滞留时间和状态转换概率,探究 rTMS 进行神经调控治疗 CUD 患者的机制,并探索可用于 CUD治疗效果预测的生物学指标。
成长“关键词”
参加“挑战杯”比赛,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科技精神”……回忆起备赛的经历,同学们给出了这样的成长“关键词”。
前沿学部张景辉同学是《芯锐先“封”——基于三维多孔铜的复合纳米铜浆封装界面材料》团队负责人,他作为代表在省赛颁奖仪式上分享了自己与小伙伴们一同在科创路上逐梦的故事。“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段思想碰撞与能力提升的旅程。未来,我将继续弘扬哈工大校训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青春之我投身科技创新!”他的话语坚定有力。
智能学部李昊霖同学是“智驭轮衡” 项目负责人,他用“沉浸式创新课”来形容备赛的经历。“当传统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前止步,我们以轮腿平衡与大模型融合的创新,努力为机器通用智能破局。”他说,未来将和团队成员继续以代码为笔,在智能装备的蓝图上书写属于哈工大青年创客的时代答卷。
“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源泉,更是青年一代投身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的关键途径。“天工巧手”项目负责人、智能学部张翔焜同学表示,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投身强国建设伟业,在创新赛道上跑出哈工大青年的加速度。
校区团队在颁奖仪式上做分享
勠力同心
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校区在本次“挑战杯”中取得新突破,离不开大家的勠力同心——校区领导高度重视,校区团委统筹规划,各学部党委书记、副书记、分管教学副主任倾心指导,在项目培育、资源对接、备赛保障等环节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学们有了坚强的“后盾”,“敢闯敢创”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备赛过程中的“新风尚”。
校区团委负责人表示,将努力为省赛获奖项目提供更富针对性的孵化与指导,为大家在国赛中取得佳绩提供更大“助攻”。同时将以“挑战杯”为平台,打造更多系列品牌活动,进一步强化校区学子的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助力同学们在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彰显哈工大学子更大担当作为。(审核 张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