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宣】(谢梁晖 张钰 付碧宸/文 校本部 深圳校区学生全媒体中心/图)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五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日前,学校举办第二届“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来自一校三区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一线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层党委书记等122支教师团队同台竞技,展示“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成果。深圳校区智能学部徐文福教授获特等奖,前沿学部杨国俅教授获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校区教师在“大思政课”建设上的卓越风采。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校区获奖教师有哪些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金点子”?
徐文福:“三链融合”传递科技报国梦
每每谈到深圳校区的“科技名片”,不少人都会想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凤凰”——在哈工大深耕20余载,智能学部徐文福教授团队研发的仿生扑翼机器人,其多项性能已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实现标准化量产。
“凤凰”的背后,蕴藏着“凤凰团队”的科技精神。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时,徐文福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份“科技报国梦”传递给更多年轻的同学们。比赛中,他将自己的答案娓娓道来。
“怎样以贺信精神为引领,传承好哈工大精神谱系,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开展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是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思考的根本问题。”徐文福的话语铿锵有力。
在实践中,徐文福带领团队将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价值塑造链、科技创新链、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育人模式——团队百余人胸怀报国之志日夜攻坚,成功研制“仿生凤凰”“仿生鹰”等系列产品,在近5000米高原完成国内首次稀薄大气飞行测试,这是向青年学子传递的“价值塑造链”。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制的国际首个空间柔性臂、柔性驱动敏捷空间机械臂均成功应用于航天任务,鼓励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提出原创性科技方案,经工程化验证后投入实际应用,鼓励大家在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这是“科技创新链”。而团队还注重构建开放的学术生态,始终坚持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鼓励同学们在“老带新”中将科技精神代代相传,这则是团队打造的“人才培养链”。
“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成长置于强国建设的‘大坐标系’中,围绕空天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矢志探索创新,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徐文福团队带领青年学子在攻关中淬炼、在逆境中坚守、在实践中蝶变的实践,引发了现场评委及观众的深深共鸣。
徐文福在比赛现场
杨国俅:在破题“无穷小量”中激励学生求解“成长方程”
“2014年,我获评学校首届‘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是站在这个讲台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比赛伊始,杨国俅回顾了自己作为一名师者的“初心”。
《微积分》是一门传统的公共课程,也是绝大多数学生迈入大学后,进行科学探索的“第一课”。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信息化转型浪潮等“痛点”,如何让同学们在学好微积分知识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前沿学部杨国俅教授的“初心”,也是他和团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
比赛中,杨国俅分享了自己和团队的“法宝”:在教学内容上,杨国俅团队提出新的判定函数组线性相关的方法等系列创新理论,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而在教学方法上,团队坚守哈工大教学规格、苦练哈工大育人功夫,凝练出“引-释-推-举-拓”五步教学法,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立足互联网时代,团队建设了8门MOOC课程,构建了全国最完整的《微积分》MOOC课程体系之一,教学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千万人次,《微积分》教学的“哈工大范式”不断向全国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杨国俅给大一新生讲授《微积分》时的第一堂课,从来都是哈工大的“规格功夫”与科研精神。
为什么把哈工大精神放在“第一讲”?杨国俅说,著名数学家、哈工大数学系原主任吴从炘先生的一句话始终激励着他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我算不上一位数学家,没有对数学做过什么贡献,只是愿为数学教育和研究奋斗不息,始终不渝……
这份精神,成为了杨国俅想一直传递下去的精神财富。杨国俅说,希望通过《微积分》这门基础课,鼓励一代代哈工大学子在求解“成长方程”中涵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想真正成为同学们科学探索征途上的引路人……
杨国俅在比赛现场
本届“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启动以来,深圳校区周密部署、精心筹备,积极汇聚各方力量助力参赛教师备赛,同步开展了校区首届“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吸引了数十名教师踊跃参赛,成为校区“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展示交流平台、改革示范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这正是校区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校区始终坚持以贺信精神为引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用活哈工大的红色资源与深圳市的创新资源,矢志探索富有校区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推动校区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加油鼓劲。(审核 张惠屏)
校区首届“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