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企共育数字人才 探秘科技企业创新基因(二)
发布时间:2025-03-13 23:16:15 139

继成功参访欣喜连连科技、移为通信、信步科技等优秀中国企业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学部产学研融合实践再续新篇。“感知中国——走进名企(Exploring China's Top Companies)”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OPPO、锐明技术、桃源街道境外人员服务站(TYSCE)和Aqara绿米进行交流学习。系列访学活动以“理论筑基,实践赋能”为核心理念,持续搭建校企深度对话平台,为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注入新动能。

智启未来:探秘OPPO AI创新生态

名企参访之旅第四站,OPPO。OPPO公司的工作人员首先通过展厅导览全面介绍了AI语音助手、影像优化算法等核心产品,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AI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之后,实践团与HR部门负责人展开了深度对话,了解OPPO公司的创新战略和其对AI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随后,参访团上手体验了OPPO的AI拍照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OPPO产品优异的拍摄表现和健康智能检测功能让学生们直呼“太赞了”!OPPO的活动参访在同学们的热情提问中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在AI时代能够通过AI赋能为本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1741879072686033686.png

讲解互动 

1741879138523046997.png

  产品体验

交慧未来:探秘锐明技术智行生态

名企参访之旅第五站,锐明技术。 实践团走进智慧交通领域领军企业——锐明技术,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技术交流之旅。在这次参访中,我们有幸与产品市场总监、中东子公司CEO等高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公司的技术架构和商业布局,让我们对锐明技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随后在自由问答环节,学生们围绕“人工智能在交通管理中的落地边界”、“新兴市场拓展策略”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公司高管们结合全球各地法律法规与公司在实际商业中的落地实践为同学们深入浅出的解答这些问题,使得实践团成员受益匪浅。此外,参观了公司的实验室和文化展厅,看到了首代车载终端原型与现役设备的对比,直观感受到了技术迭代的速度和力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学生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半日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多维思考,更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在未来科技领域中的无限可能。

1741879216474065223.png

1741879238036015757.png

 高管讲话

1741879284808059846.png

 产品参观

1741879356832028757.png

   合影留念

走进TYSCE:共筑在华发展新桥梁

名企参访之旅第六站,桃源街道外国人服务站,Taoyuan Service Center for Expats。通过一场生动而系统的政策宣讲会,TSCE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们逐一讲解工作签证申领、创新创业补贴、法律咨询等外籍人士极为关注的问题,让国际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对外籍人才的欢迎和支持。随后,工作人员还分享了许多外国创业者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大放异彩的成功案例,让学生看到了在华创业就业的无限可能。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用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指明了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次交流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厘清了政策脉络,更为他们的跨文化职业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1741879413615046496.png

 议题讨论

1741879470799027710.png

合影留念

探访绿米:沉浸智能家居未来图景

名企之旅最后一站,绿米科技。2月19日,国际学生实践团最后走进Aqara。刚踏入公司,Aqara的企业代表便热情地前来迎接,并带领实践团走进了智能空间展厅。琳琅满目的各种高科技产品,一时间让学生们目不暇接。在参访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全屋智能联动系统的神奇魅力。只需轻轻一按,灯光、温控、安防等场景就实现了自动化交互,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默契地配合着人们的需求。“无感化”的生活科技,让学生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随后,技术团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向学生解析物联网技术在家庭场景中的落地逻辑。 HR部门负责人则详细介绍了公司在硬件研发、软件算法等领域的招聘需求,让国际学子看到了自己在未来科技领域中的广阔舞台。

1741879524448024315.png

合影留念

踏出Aqara大门的同时,“感知中国——走进名企(Exploring China's Top Companies)”社会实践团的参访之旅也到此落下帷幕,但开放共享、多元包容的中国一直为国际人才在中国就业提供大力支持。从物联网、人工智能到智能家居生态,实践团通过系列企业探访,沉浸式触摸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脉络,既深化了国际学子对中国科技产业生态的认知,也为校区国际化教育注入多元视角。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搭建更多国际青年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对话平台,既彰显了中国坚持开放创新的国际形象,也激励着更多海外学子投身科技报国的时代浪潮。(初审:梁羡飞  复审:曹罡  终审:田佳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