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慧敏、童海奇 图/邓杰月、童海奇
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为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和智能学部组建“数智乡创”乡村振兴促进团,由老师郭湘闽,林晓玲,文海峰带队,怀揣着数智技术助力乡村发展的使命,踏上了贵州省榕江县的土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2月18日下午,团队来到榕江县乐乡村, 一个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侗族村落,正经历着乡村振兴带来的蝶变。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企业家、村干部,实地考察乡村建设项目,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数智技术赋能发展。
美丽村貌自建,见田间真面貌
团队成员来到正在修缮的萨玛祠。萨玛祠是侗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侗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团队成员与正在和水泥的村民攀谈,了解萨玛祠的修建情况。“我们这是在修公共祠堂,水泥一吨要400多块钱呢!”村民一边熟练地搅拌着水泥,一边向团队成员介绍。当被问及为何愿意参与这项公益劳动时,村民朴实地回答:“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再苦再累也值得!”
离开萨玛祠,团队成员来到路边另一处工地。工地边,几位村民正在忙碌着,他们正一铲一铲的搅拌水泥,。“我们准备养鱼,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垂钓的乐趣。”村民向团队成员介绍道。据了解,这个鱼塘建设花费3吨水泥,大约花费1000余人民币,建设由两位80岁左右及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进行,建成后将用于养鱼增加收入。
重点工程调研,学项目管理经验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实地考察了乐乡村危桥改造项目。项目总工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进度以及遇到的困难。
“这座桥是连接乐乡村和外界的交通要道,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桥,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安全。”项目总工介绍道,“我们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就能通车。”
团队成员还详细询问了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项目施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干部座谈交流,探乡村建设心得
在乐乡村村委会,团队成员采访了村干部龙书记和返乡创业企业家张总。龙书记详细介绍了乐乡村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挑战。乐乡村2021年被贵州省列为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之一,总面积约13.81平方公里,共2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2户1166人。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背靠笔架山、三面环水,寨内古榕成群,山川秀丽。这里民族文化浓郁。是一个侗族聚居村寨,特有的牛腿琴歌响彻侗寨,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八月八”浓郁古朴、精彩纷呈。特色资源丰富,有众多富硒富锗土地孕育油茶、百香果、西瓜等特色农产品。
张总则分享了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以及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带动村民致富的经验。
“我们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不便,制约了产业发展。”龙书记坦言。张总也表示,希望借助哈工大(深圳)的力量,帮助乐乡村解决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振兴。
一天调研时间虽然短暂,但“数智乡创”团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深入了解了乐乡村的实际情况,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也更加坚定了用数智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信心。“我们将充分发挥哈工大(深圳)在建筑、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为乐乡村量身定制乡村振兴方案,助力乐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数智乡创”团队负责人表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乐乡村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审核:马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