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李曈教授 Ruhr University Bochum
题 目:Atomic-scale insights into elemental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at electrified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s
日 期:2024年12月20日 时 间:10:00-12:00
地 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信息楼L0213-L0214
*** 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
摘 要:为了优化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的性能,深入了解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反应过程、界面化学特性及其在电化学循环中的演变至关重要。要更深入理解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发生的基本过程,就必须对这些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特性进行全面表征,最好是在分子水平上。原子探针断层扫描(Atom Probe Tomography, APT)可在原子尺度上提供三维元素分布,包括低原子质量元素,非常适合能量转换和存储领域的催化剂以及电池界面与中间相的表征。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致力于开发原位催化反应池、样品制备方法和数据重建算法,从而拓宽了APT在表征金属、氧化物、(电)催化剂和电池材料方面的应用。在本次报告中,李曈教授将简要介绍这些技术进展,并以3d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析氧反应的表征为例,展示APT在揭示电极/电解质界面处电催化剂表面原子尺度变化方面的潜力。
报告人简介:李曈教授,现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教授,从事材料表征、电催化剂、电池界面等方向。她于201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显微与微分析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马普所开展研究工作。她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合成和表征用于燃料电池、水电解器和电池应用的氧化物和金属纳米材料;开发基于原子探针断层扫描的关联多模态表征方法,以揭示电解质/电极界面的原子尺度结构与成分变化,从而提供有关电极材料工作和降解的机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