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宣】(李晓慧 周雨婷/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图)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有这样一个基层党支部,38位党员教师在三尺讲台传授知识,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担当书写荣光。
近年来,该党支部屡次荣获省、市级表彰。这就是——哈工大深圳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这支“战斗力”满满的党支部,荣获“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多年来,在校区党委领导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以下简称“材料学院教工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支部建设、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形成“三个特色模式”,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党支部以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学习,筑牢思想堡垒
“团队+”
薪火相传,搭建人才成长阶梯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凝聚力,做细了就是向心力”,这句话在材料学院教工党支部得到了生动诠释。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支持、助推发展”的发展理念,将党建和人才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起吸纳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的红色磁场。
党支部注重传承“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搭人梯——助推青年拔尖人才接续成长”的特色党建模式。老党员将经验传授给新党员,为他们搭建起向上攀登的“阶梯”。这种“传帮带”的浓厚氛围,吸引着学院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入到党组织“大家庭”中来。
“90后”教授毛俊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三年来,他先后获评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入选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3年达摩院青橙奖“最具潜力奖”榜单等。毛俊说:“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教书育人的成果,离不开教工党支部这个温暖而有力量的大家庭。在这里,我能时刻感受到深圳作为创新名城的澎湃活力,哈工大这座百年名校的科研积淀和教师们火热赤诚的报国梦想,这都更加坚定了我们干大事、打硬仗的信念。”
多措并举“搭人梯”,提升党支部凝聚力
毛俊在哈工大新党员入党宣誓暨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上发言
“党建+”
党建引领,共筑湾区梦
独行快,众行远。材料学院教工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特色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扩大“朋友圈”。
党支部积极推动学院与贵州遵义梅岭电源、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多项合作,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签署协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党支部积极推动深圳“双区”建设,主动对接华为、比亚迪、大族激光等龙头企业,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党支部还多次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会议,邀请三地专家学者探讨先进材料发展趋势,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将持续有力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充满朝气、斗志昂扬的优秀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张倩说。
以党建共建凝聚合力,不断扩大“朋友圈”
“大局+”
科研报国,彰显党员使命担当
许党报国是哈工大人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学院党委书记徐成彦在为教师党员讲授主题党课时,始终坚持一个主旋律——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打造德才兼备的党员教师队伍,为推动校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奋斗。
“疫情防控,科技先行”。回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党支部成员纷纷挺身而出,将科研攻关的焦点对准了疫情防控中的“急难险重”。
张嘉恒教授加快研发出高效消毒抑菌产品,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因长期使用酒精消毒而造成的“酒精手”问题;于杰教授针对国内外口罩原材料熔喷布供应不足的难题,带领团队研发了静电纺丝制备高分子纳米纤维滤膜工艺,用于生产纳米纤维防护口罩,大大提高了我国静电纺丝装备技术水平……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教工党支部在扶贫过程中始终践行的目标。在了解到校区对口帮扶的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石井村的情况后,党支部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科技助力石井村转型发展,打造绿色产品品牌基地村。如今,首批具有石井特色的竹制产品已经成功推向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党支部还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协助韶关市产业研究院开展科技创业,推动中草药全产业链资源整合优化,累计带动新增产值近1亿元,纳税500余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在与珠海市的合作中,协助担杆镇外伶仃岛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帮助珠海市相关企业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纳税200余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0余人……
以科技赋能产业,发挥科研先锋作用
有一种信仰,叫做“许党报国,建功立业”;有一种追求,叫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让我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在哈工大新百年新征程上,践行使命担当,书写新的荣光。(审核 张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