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三人行•师者 | 肖淑敏:科研纵是百炼钢,女性亦化绕指柔
发布时间:2023-05-08 08:55:17 6104

【哈工大(深圳)宣】(吴吉 谢梁晖/文 受访者/图)“如果让我对所有女性科研工作者说一句话,我想说,‘不要给自己设限’!”说这话的时候,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肖淑敏教授的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近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20人、5个团队获奖,肖淑敏成为深圳市首位获此奖项的女科学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肖淑敏说,颁奖典礼上陈薇院士的一句话让她感慨良多——“工作中淡化女性的性别,生活中凸显女性的性别。”她将这句话记下来,第一时间发给先生分享,“我想告诉更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性别从来就不该是我们的束缚。”

科研不是最初的梦想,而是最终的坚持

肖淑敏长期从事光学超构表面的研究。她带领团队突破了二氧化钛(TiO₂)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兼容加工工艺瓶颈,开发了钙钛矿大规模加工的新工艺,实现了大面积、小尺寸、高精度、高深宽比的TiO₂和钙钛矿纳米结构,解决了有源/无源光学超构表面效率低和难以批量加工的难题。其研究成果曾三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登上《自然》等顶尖期刊,多次获得重要突破。

但是说起入行的经历,肖淑敏却笑着说:“在我小时候所有的人生设想中,有各种的可能,唯独没有‘科研工作者’这个选项。直到博士三年级结束,我才发现自己也能做出一点东西。”找到“做出一点东西”的自信,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肖淑敏回忆说,自己博士的课题是当时业界公认的难点,“博士的前三年,我几乎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却一次次经历漫长的挫折,当时感觉研究就是一场不知终点在哪里的马拉松。”然而,在这种挫败和迷惘中,肖淑敏却渐入佳境,她找到了突破点,也在“发现别人未发现之事”中找到了巨大的乐趣和满足,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科研之路。

科研并非肖淑敏最初的梦想,可一旦选择,就是她最终的坚持。此后漫长的坚守,是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微纳光电器件是我国这些年开始重视和大力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微纳光电器件的制备在我国更是刚刚开始的研究方向。发挥我的特长,探寻新的科学规律,真正做出好用的‘器’来是我的科研目标。”肖淑敏说。

为了做出好用的“器”,自称“性子比较急,一旦开始科研就希望高效推进”的肖淑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她在回国后主要的科研工作是做微纳器件的制备和应用,但国内当时并没有一个条件完备的科研平台。“我们这个方向的研究更多是采用‘国内设计+国外制备’的合作模式,真正器件化的关键步骤是靠国外来完成的。如果我也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开展科研的话,无疑最快速。但我还是认为,最关键的技术应该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也是我学成回国的初心。”带着这份“执念”,肖淑敏几乎是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实验平台。从2012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被她看作是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很艰难的几年,“很多人,包括业界大咖级的人物都曾劝我知难而退,但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竹子破土后的前4年只能长3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6周就可以长到15米……肖淑敏感谢那些默默熬过的日子。此后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也都是因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根系”在悄悄扎深,积蓄力量。

微信图片_20230506174450.jpg

肖淑敏教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女性不是科研的限制,而是坚韧的注脚

肖淑敏最新获得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其意义就在于激励更多女性投身科研工作。领悟到这一层深意,肖淑敏顿感责任重大。她说,自己认为不该给任何职业贴上性别标签,但也不得不承认,女性从事科研工作会比男性面临更多的挑战。“有不少女性同行跟我交流过,说放弃科研有很多现实的考虑,比如婚姻、家庭、工作等等,我理解她们的顾虑,但同时也感到十分遗憾。”

肖淑敏的丈夫宋清海也是哈工大(深圳)一位非常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多次登上《科学》等顶刊。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夫妻档”可谓琴瑟和鸣,但肖淑敏自己知道,作为妻子、母亲,她不得不为家庭和工作的兼顾而付出更多。

“没什么平衡的诀窍,只能是付出更多时间。”肖淑敏坦言,她和先生每周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都超过70小时,即使春节也只在初一、初二休息两天,初三就又回到实验室。这样的节奏下,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肖淑敏只能把自己的时间当海绵,挤了又挤。“我的大儿子从3岁到上初中,每天晚上都跟我到实验室,困了就在这里睡。晚上11点多,我的工作结束了,再把他带回家。”谈起这样的细节,肖淑敏的脸上只有平静,没有抱怨,“我跟孩子们说,我们家就是一个团队,需要每个人的配合才能流畅运转。”

同时,肖淑敏也感慨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丈夫是同行,所以对科研工作十分了解且足够支持。“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家里也忍不住探讨科研上的问题,有点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一点都不浪漫。”肖淑敏笑着说:“但其实我和先生的性格比较互补。在科研上,我的胆子比较大,会提出一些突破性的想法,而他则比较谨慎。当我出现想放弃的念头时,往往是他督促我继续往前走,将自己开头的工作去有始有终地处理好。”而这,何尝不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浪漫?

“做起科研来,女性和男性是一样的。即使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肯定会减少一些科研之外的出差、会议,但这都不是问题。身为女性,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肖淑敏说,她经常在朋友圈分享科研工作中的美好瞬间,可能只是学生在实验中偶然得到的一个图像,她也能从中看到美,感受美。这一刻,“女性”不再是被定义的标签,而是另一种注脚——温柔且坚定,敏感又坚韧。

微信图片_20230506173137.jpg

肖淑敏教授(前排左五)、宋清海教授(前排左四)团队

未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全新的开始

肖淑敏自称是一个“不喜欢重复”的人。当一个科研堡垒被攻克下之后,她的眼光会迅速锁定下一个“目标”。那么,她和团队未来的蓝图又是什么呢?

传统的芯片是用电来做的,但是随着现在芯片越来越集成化,此类芯片的性能弊端就开始显现,能耗问题就愈发凸显。肖淑敏和团队所研究的超构表面是一类微纳光电器件技术,是实现超薄、超轻、低能耗和多维复用的平面光电器件的理想载体,对国家未来的智能物联网技术、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肖淑敏说,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终端通信等方面应用甚广,在航天科技方面也大有可为,团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科研成果能尽快在应用中落地”。

让科研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这听上去似乎并不难,但肖淑敏坦言,“从国内到国外,目前还没有人真正把相关成果做成一个大众能够接触到的器件或应用。我咨询过不少业内的专家,大家也都认为难度很大。这或许不是一个短时间能完成的事情,但我希望慢慢地把它做成。当然,无论结果如何,研究的本身就很有意义。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更多的学生,就是最大的收获。”又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即将开始……

说到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肖淑敏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深圳这个城市。她说:“深圳产业发达,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有很多企业会主动找上门来与我们合作。了解产业前沿的需求,对于我们的科研十分重要,而我们科研的成果,也希望能迅速转化为应用。在这一点上,深圳的开放、活力以及对于科技前沿的敏感就太有优势了。”在这个产业蓬勃、企业活跃的城市,肖淑敏希望找到自己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做一件事情,很多人会在做之前衡量它值不值得做,但我很少去这样仔细斟酌、思前想后,我想去做的,就会不顾一切地开始。”肖淑敏说,自己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长跑。而科研和长跑何其相似——踏上旅程前,没人知道终点处有什么,很多时候,不问结果,但凭热爱,跑就是了。

微信图片_20230506173130.jpg

肖淑敏教授和家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