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宣】(张鹏/文 实践队成员/图)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建筑学院组建“承续文化,焕活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实践地点选择了广东省潮州市,潮州位于潮汕地区,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实践内容以“感恩奋进,青年先行”为主题,以两条主线——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广济桥-广济楼-古城牌坊街”的考察路线,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让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核心的讲话内容;
了解地方风物,深入当地乡村进而助力推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为核心活动,并从总书记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的讲话内容为核心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以助力乡村振兴、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之中。
通过前期考察、参观学习、专家讲座、采访交流、实地调研、实践创造等方式开展从学习、运用到创造性实践为推进脉络的活动,加深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深刻体悟,进而促进同学们深入参与城市发展的浪潮,并在发展建设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系列推送将分为以下三期内容:
走访访谈篇:在听中感,从谈中悟
古城调研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的考察路线
竹灯建造篇:实地调研得思悟,建造实践出真知
走访访谈篇:在听中感,从谈中悟
本期推送将围绕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采访的五位人物展开,在听中感,从谈中悟,从多个角度对这座城市进行探索,对乡村振兴开展探寻,他们分别是,中铁十九局高级工程师张友,潮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人宋徽,潮州市江东镇下湖村村支书陈植锐,在溪东合作社工作的下湖村村民老陈,哈工大(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郭湘闽,开展实地调研,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铁十九局高级工程师 张友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在下湖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中铁十九局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张友。张工实际从事下湖村乡村振兴的有关工作,对于乡村振兴企业的视角有很深的了解。
张工先是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他们企业在下湖村利用土地流转、水田垦造等方式,相应国家的相关政策,来帮助当地实行乡村振兴。然后与我们分享了一些在企业实际落地乡村振兴的相关项目时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从企业的角度如何看待乡村振兴的大政策。
在访谈中,张工也表达了他对我们新时代的学子的期望。如今的乡村振兴,除了万人一杆枪的努力和决心,还需要更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新时代的新青年在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中,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更好的建设我们的乡村,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潮绣传承人 宋徽
本次活动,我们有幸探访一位在潮州古城内从事潮绣工作的传承人——宋徽先生,从从业者的角度了解非遗传承以及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刚进入他的店铺,许多栩栩如生的潮绣作品便映入我们的眼帘。潮绣不同于其他刺绣的平面造型,它是立体的。第一次见到这样立体的刺绣,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见我们的到来,宋先生非常热情的给我们泡起了潮州功夫茶,他说这是他们当地的待客之道,也是一项潮州当地每家每户一直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也面临着如何继续传承的问题。宋先生家一直都从事潮绣工作,他也从父辈手中将潮绣传承了下来。但如今,潮绣面临着使用功能单一、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技术复杂等问题,从事潮绣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特别是缺少年轻人。潮绣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继续良性的传承下去的难题。我们与宋先生也交换了很多想法,也越发感受到从事非遗事业的艰辛,和我们年轻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历史使命中的责任。如此优秀的非遗文化,我们不应该让它在我们这代结束。
下湖村村支书 陈植锐
我们深入到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炎炎烈日,我们在当地创业的学院毕业生学长的带领下,参观位于下湖村的溪东合作社,了解当地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合作社和当地的村委村民在其中付出的努力。
在参观之后,我们有幸邀约当地下湖村村支书陈植锐先生,并与下湖村村委进行了一次交流,从当地政府的角度了解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当地村委作为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领导班子,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和责任。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在近些年的乡村振兴中,下湖村的道路、照明、卫生等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生活的幸福感也更加浓厚。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下湖村利用集体土地开发旅游资源,但目前仍存在不少的资金缺口;溪东合作社的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充分,对游客的吸引半径还较小;在村落中乱拉电线等危险的现象仍有发生。下湖村还需继续和企业合作,利用好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
下湖村村民 老陈
受乡村振兴政策影响最直接的便是在当地生活的村民,于是,我们深入到下湖村的村民家中,采访一位一直在当地生活的村民老陈,从当地居民的角度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
老陈告诉我们,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前,当地农村的面貌并不是很好。村里的垃圾没有统一回收的地方,村中的卫生状况很差;村中的道路都是泥巴石头路,无论是车行还是人走都不容易;夜晚的村子由于缺少必要的照明,经常有人在夜晚出行时摔倒受伤。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这几年,村子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村中建立了统一的垃圾回收站点,村中的卫生环境变好了;村中的主要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都好走了;村子也在各条道路装上了必要的照明设施,夜晚出行也不用害怕了。
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溪东合作社的出现也给村子中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老陈平常在村子边上的溪东合作社工作,即能补贴家用,也能有事做。在闲暇之时,也能到园区中散散步、看看景。
老陈对乡村振兴也有他自己的期待。他期望村子中的其他小路也能铺上水泥硬化,村子中的照明还可以再完善一些,村里拉的电线可以更规范一些,减少用电安全隐患。其实,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乡村振兴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词汇,只不过是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追求更好的生活。更让我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涉及到人民美好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
建筑学院副教授 郭湘闽
本次实践中,我们参与了学院郭湘闽副教授的实地讲座,从专业的学术角度学习了解乡村振兴。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如今在中国进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当地下湖村,郭老师他们带领学生们已经做了哪些有关乡村振兴的实践项目,以及我们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
在讲座结束后,我们专门采访了郭老师,请教了一些和我们建筑及规划专业以及下湖村当地有关的问题。作为建筑学院的学子,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郭老师热情地解答了我们的种种问题,并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建筑学以及城乡规划学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建设中大有可为。
通过与当地的从业者、村委、村民、校内外专家的交流采访后,我们对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以及下湖村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在一线奋斗的艰辛和不易,也更加认识到了我们作为建筑学院的学子、新一代的青年身上背负的使命与责任。
从访谈中,我们也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让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核心的讲话精神,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