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新型超快光场的产生及其检测技术研究
报告人:徐世祥 教授
时间:2022年3月16日 10:00-11:00 AM
腾讯会议号:386-738-791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dm/VSZ6bybvTzcT
摘要:报告将汇报本课题组在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在超快光场产生方面,包括:1) 利用激光再生放大的特性,通过对再生放大腔的增益损耗进行调控,实现了在无需涡旋本征模种子的情况下,得到毫焦耳级的±1级拉盖尔高斯模飞秒涡旋脉冲输出,其环-中比高达350:1。2) 通过由全透射光学元件组成的特殊设计,得到携带共轭拓扑荷的、偏振方向正交的、共线传输的脉冲对。以此为泵浦,通过非线性差频效应直接产生涡旋太赫兹脉冲。该方案无需任何太赫兹区的调制元器件或模式转换器。而这些元器件往往插入损耗大,转换效率低以及需要大口径。在超快光场检测方面,我们的技术特色在于工作于单次模式。相对于以重复多次测量为特征的泵浦-探针技术,单次模式光学检测在许多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强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强场太赫兹非线性光学等;基于不可重复的激光诱导损伤过程、Rogue波的产生与演变等。包括:1)将太赫兹电光效应与光谱干涉测量技术相结合实现高信噪比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单次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比现有其它单次测量技术大幅提高了信噪比和时间分辨。2)一种结合斯托克斯矢量探测技术和频谱编码技术实现对太赫兹脉冲时域波形偏振信息的单次测量。实验显示该探测技术与传统的45度偏置结构的测量结果一致性很好,并且显著改善了测量稳定性。3)一种基于飞秒激光非共线光参量放大的单次多幅飞秒时间分辨的超快成像技术。该技术巧妙地将超快过程的时序信息转化为空间分离信息,避免了系统对快速电光扫描装置或快响应记录介质的需求,使得系统的成像空间分辨等同于系统静态空间分辨。利用飞秒光参量转换的高时间分辨、大空间带宽特性实现了同时具备50飞秒时间分辨、微米级空间分辨、帧频达每秒15万亿幅的单次多幅成像。
主讲人简介:徐世祥,男,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深圳大学优秀学者。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高速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会评专家。迄今为止,主持(完成)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1项、面上4项、省部级4项、深圳市重点5项等。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