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要闻
【人物通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见证者朱枞鹏的人生之“最”
——访天宫二号总设计师、哈工大杰出校友朱枞鹏
发布时间:2018-05-16 14:43:36 15651

哈工大(深圳)(温婷/文 吉星 支挥/图)朱枞鹏,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枞”出自他的出生地名;“鹏”是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古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年,枞阳县教育局橱窗里张贴了很多高校的招生海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卫星……当这些关键字映入身为初中生的朱枞鹏的眼帘时,航天梦的种子也从这一刻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

1990年,朱枞鹏如愿考上了哈工大航天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研制工作,负责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总体技术工作,主持完成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系统研制技术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全面进入空间站时代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我们不知道——

多年前,站在枞阳县教育局橱窗前被哈工大招生海报深深吸引的朱枞鹏,是否能想象到未来的自己用25年的青春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立项论证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完整历程;是否能想象到他不仅圆了自己的航天梦,也和无数航天人一起圆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

2017年10月21日,朱枞鹏受邀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以《1天走了61年》为题,讲述航天人的故事

最喜欢:紫色芬芳丁香花

哈工大的学风、教风、校风令朱枞鹏终生受益。

朱枞鹏依然记得,读研究生那会儿,每天晚上,直到图书馆关门、自习室熄灯,哈工大的学生才会纷纷拿着书包、夹着饭盒回去宿舍休息。“那个场面非常‘壮观’,回宿舍的学生潮有部队军人行进的既视感。”他的同学甚至为了“霸占”教室的座位,早饭时就把午饭买好,一天都会窝在教室自习。

朱枞鹏的专业是飞行动力学与控制,当时这一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内外可参考的教材资料非常少。于是,他的导师刘暾教授将编制好的讲义教材,用钢板刻印蜡纸,油印装订成册。凝结在泛黄的蜡纸上的,不止飘香的油墨,更是导师的心血,至今依然被他保存着。

春天里,遍布哈工大校园各个角落散发独特幽幽香气的丁香花,至今仍是朱枞鹏的最爱。“几乎所有需要选择气味的物品,我都会优先选择丁香花。”他笑着说,想当年,我们几个同学相约踏青,借了老师的自行车,提前准备好面包和红肠,选一个周末的早上,我们从学校出发,穿过公路大桥,到达太阳岛,闲坐在松花江畔,直至迎着晚霞的暖光骑车返回学校。 

丁香花.jpg

最难忘:电机楼外的纷飞雪景

刘暾教授布置给朱枞鹏的研究课题是绳系卫星,每次用电脑进行建模计算的时长大概在7个小时左右。为了做好这一课题,朱枞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蹲守”机房,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从研究生开始,我就有了这样的习惯。后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我也是这样,睡办公桌、熬通宵算是‘家常便饭’,因为工作没完成,心里不踏实。”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的25年,他基本没休过年假。

在等待电脑计算的无数个深夜,他在机房座椅上打个盹儿醒来,望向窗外,晶莹剔透,如鹅毛般的雪花从空中纷纷飘落,零星的行人、橘黄的路灯、寂静的校园形成的工大雪夜图令他终生难忘。

研究课题结束后,到了撰写毕业论文的阶段。刘暾教授要求朱枞鹏手写全部论文,不能用电脑打印。于是,大半年的时间,200多页的论文,他一遍遍修订、改写,甚至那年春节的除夕夜,他也在家里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着论文。他体会到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但是教授的良苦用心却没能立刻领会全部。直到在载人航天领域工作多年,他才切身体会到当年刘暾教授对学生的“磨炼”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他达到载人航天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要求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雪景.jpg

最幸运:梦想照进了现实

朱枞鹏的“航天梦”始于1977年枞阳县教育局橱窗中的那张招生海报。为了走近这一梦想,考研时,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哈工大。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毕业后选择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彼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立项起步,对他而言最幸运的是成为这个工程研制队伍中的一员。

“我刚参加工作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立项,甚至连飞船在哪开舱门都还在论证。我们这帮人当时就有一个梦想——争八保九。争取1998年,最晚1999年,把中国的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共同的使命。”他说,这份使命感,从他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的那天起,就一直伴随着他。

当时,航天强国美国对中国的航天一直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合作,西方发达国家也对中国采取了技术封锁。所以朱枞鹏和他的团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那时候,我们都年轻气盛,玩儿命地干。会议室里经常爆发出激烈的争论。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凌晨。为了模拟返回舱海上漂浮试验,毒辣辣的烈日把我们试验队员的皮肤都晒脱了皮。”他说。

经过7年的努力,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从零到一的突破。“神舟一号发射时,我负责飞行程序设计。当时我生成注入程序后签字时,紧张得手直发抖,生怕出现纰漏。”朱枞鹏说。

“2000年以后,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我们先后发射了4艘无人飞船。终于在2003年,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2008年,我们又进行了太空的出舱活动。2011年,进行了交互对接飞行试验。” 朱枞鹏说,我们做到了,我们没有辜负我们的使命。

 

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进行太空出舱活动

最使命:叩开中国空间站时代大门

2011年8月,朱枞鹏接到了天宫二号的任务。作为天宫二号的总设计师,他和他的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2016年9月15日22点04分09秒,随着一声点火指令的下达,天宫二号在长征2F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当时,朱枞鹏就坐在发射的指挥大厅里。他不能擅自离岗,只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听到外面火箭隆隆的声音,他真想亲眼看一眼,天宫二号怎样飞向太空。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发射完了以后,朱枞鹏走出发射大厅。远远地看到发射塔空荡荡地立在那里,他抬头看见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心里想,天宫二号,你飞到哪里了?当时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天宫二号就是我的孩子,5年来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到实物,我是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今天,它要出门去闯荡。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我却和它分别。心里确实不舍。但是我也很自豪。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不负祖国赋予我们的使命。” 朱枞鹏说。

这一年,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朱枞鹏荣获“2016年度科技新闻人物”称号,获奖评语是这样写的——

2016年9月15日,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与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天宫二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阶段前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第二阶段。作为“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从事载人航天事业23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发展的历程,为中国人进入太空、探索宇宙作出了积极贡献。

天宫二号.jpg

天宫二号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最坚持: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

航天事业的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经过以朱枞鹏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2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共进行了5次无人飞行任务和6次载人飞行任务,先后将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圆满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务,已突破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在轨维修、推进剂补加等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

“第三步,在2022年前后,我们将建成和运营近地空间站,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朱枞鹏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到建设航天强国,体现了党和总书记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航天在强国梦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航天事业是引领人类未来的事业,未来我们还将开展在轨服务、载人登月和行星际深空探索,让中国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上走的更远。”朱枞鹏说。

空间实验室GIF(小).gif

空间站组装建造过程演示

【Q&A】

5月11日,朱枞鹏校友做客校区自然讲坛,以《走进我国载人航天》为题为校区师生做讲座,并与学生进行了精彩的问答互动。

Q: 您如何评价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发射了可回收火箭,据说它的成本可以降低到40%?

A:火箭回收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是否划算,因为只有当同一火箭的发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体现经济效益。同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航天发射次数的增多,我国也会考虑研发可回收火箭。

Q:中国的载人航天产业是否可以像美国一样吸纳民营企业?

A:我国已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航天产业吸纳民营企业,我认为这肯定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航天产业由国家主导,以央企为主,但是其实目前很多设备,比如元器件和原材料,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在做了。

Q:目前,太空垃圾的情况如何?我们是否已经采取了解决措施?

A:在近地轨道,碎片的数量是非常多的。目前,各国应对太空垃圾的方法主要是预警,大的碎片可由雷达探测到,如果发现有撞击的风险,可以调整航天器轨道,进行规避。虽然碎片数量很多,但是太空空间大,因此航天器与太空垃圾相撞的概率还是非常小的。如果空间站的密封舱体被碎片打出孔,我们会用专门研制的材料将它补上。至于太空垃圾的清除工作,各国目前还在研究如何回收,但是成本确实非常高昂,各国的投入也有限。

Q:保守估计,中国人何时能登上月球?

A:目前,我们在开展载人登月方面的研究,但还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嫦娥工程”已经完成了探月的部分任务,载人登月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Q:您对青年学子的期望和寄语?

A:对青年学子,我有三点期望:一是大学是你在一生中进行系统性学习的最好阶段,希望同学们在最好的时光扎实学习、夯实基础、开拓眼界,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二是培养科学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敢于啃硬骨头;三是为人做事要踏实肯干,切勿急于求成。你通过学习和科研获得知识和经验,都会帮助到未来的你。

_R2A57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