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宣】(谢梁晖 张韶琛 文/图)60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60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赓续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带着这一时代之问,10月16日下午,哈工大深圳校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交流, “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滋养人心、赋予力量,为校企“双向奔赴”,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宏伟征途上一同奋发作为、追求卓越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人力资源部主管及院属有关单位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招生部门主管,深圳校区党委副书记张国宏、校长助理俞晓国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研究院负责人等参加交流座谈。
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
建院60多年来,几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工作者在创造“两弹”伟业的过程中,凝聚了以“两弹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理念,“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成为了研究院的核心价值观。这与哈工大百年来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有着相似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
张国宏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来校区座谈交流、招贤纳士表示欢迎。她说,重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峥嵘岁月,是努力赓续“两弹一星”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立志续写新时代荣光的铿锵号角。哈工大深圳校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都胸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希望双方以本次交流为契机,持续巩固深化合作成果,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学研究等领域推动更深层次务实合作,实现更高水平共同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领导对哈工大及深圳校区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源源不断注入的“人才力量”与“科技力量”表示感谢。他说,60年来,“两弹一星”精神照亮了一代代中物院人的科技报国之路,在中物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总是闪耀着哈工大人的奋斗身影。希望双方以本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打通科研合作与人才引培的“全链条”,依托科研合作开展人才协同培养与“定制化培养”,激励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国防事业,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就是哈工大深圳校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HR眼中哈工大毕业生“画像”长啥样?
在中物院HR们的眼中,哈工大毕业生有着这样的群像:尽职尽责、计划缜密、自控力强、态度温和、未雨绸缪……“哈工大毕业生普遍非常自律严谨,他们注重规范、善于思考,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与学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十分契合。”谈起哈工大毕业生,HR竖起了大拇指,同时期待更多哈工大学子加入,携手啃下更多科研“硬骨头”。
“哈工大毕业生入职研究院后,很快就能融入集体、进入状态,迅速投入到科技攻关当中。” 中物院的HR认为,哈工大与中物院有着同样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同时哈工大毕业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都非常强,这让他们入职后没有太多“违和感”,就像在母校的时候一样,心无旁骛、潜心钻研、集智攻关。
深圳校区学子为何“中意”中物院?
活动当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深圳校区开展了2025届校园招聘宣讲,吸引了大批同学参加。宣讲系统介绍了研发“两弹”背后的动人故事与“硬核”科技力量,同时介绍了中物院的发展历程和事业平台。校区学子热情互动交流、积极投递简历,宣讲会变成一个“就业育人”大课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小朱在得知宣讲会信息后,第一时间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了时间和地点。“我想多了解就业信息和行业前沿,毕业后努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小朱的话语简单而坚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小李同样在宣讲会现场收获颇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始终‘与国同行’,听完宣讲会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小李说到。
过去艰苦奋斗的身影与未来勇于追梦的脚步交织相融。期待着哈工大深圳校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结出更多合作硕果,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审核 张惠屏)
交流座谈
宣讲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