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区等深圳高校陆续迎来2024级新生。“‘接力赛’式入学服务”“一站式报到”“新生礼包”“破冰活动”……各校不仅为新生提供暖心服务,还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惊喜,让这场与新生的“初见”仪式感拉满。新生们在为学校点赞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哈工大深圳校区
提供“接力赛”式入学服务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区迎来2024级新生,1400余名本科生、140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200余名博士研究生共同开启全新的逐梦之路。
该校提供的“接力赛”式入学服务令新生倍感温暖。入学前,新生辅导员与新生们已是“网友”,新生群里的入学通知、温馨提示让哈工大深圳校区的陪伴提前而至。报到当天,基础学部和各个学院的辅导员老师早早到场等候新生,期待与微信群里、花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在现实里相遇。与此同时,地铁口等候新生的志愿者、校门口醒目的提示牌、校园内络绎不绝的摆渡车,还有身穿红马甲为新生们引路、提拿行李的工作人员,都让整个校园暖意十足。
迎新现场,机器人展示、校史知识问答等活动彰显了哈工大的特色,帆布袋、T恤、马克杯等新生专属文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荔园四食堂还举办了美食节活动,吸引了众多新生和家长品尝。不少新生和家长兴奋地拍下“九宫格”,在朋友圈迫不及待地晒出在哈工大深圳校区第一天的体验。
来自揭阳的新生何金洵,以高考675分的成绩成为哈工大深圳校区普通类(物理组)今年在广东省录取的第一名。报到前的几天,她在深圳的街道上与众多知名“大厂”不期而遇,在校区里看到了许多“高大上”的实验设备。她说,她的“HITSZ初印象”是创新。
基础学部的陈皓天、闫雨萱、许一凡、李贝婷不约而同地提早来到深圳。参观综合展馆、逛校园、去莲花山等深圳地标打卡……报到前,他们的日程很满。朝气蓬勃、环境优美、老师nice、科技感十足,是四位萌新说出的“HITSZ初印象”。
相比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显得“从容淡定”,他们对自己新的“研”途有着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杨榜在完成报到手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实验室。他的研究方向是光纤通信传感技术,说到博士期间的目标,他脱口而出6个字:做有用的研究。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人性化管理获新生点赞
日前,937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共同踏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园,开启新征途。
今年,学校继续实行“一站式报到”,让新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所有报到手续。完成网上预报到后,在校园志愿者的引领下,新生首先到住宿办理处领取校园卡和体检表并办理入住,安置好行李后再前往体育馆二楼各报到点进行入学资格查验、提交档案和激活银行卡等报到手续。
来自广州的生物专业新生夏菲悦被深北莫漂亮的校园、人性化的管理和先进的实验室所吸引。她特别提到,学校管理非常人性化,会根据学生在新生预报名系统的性格测试、生活习惯来安排宿舍,“这一点简直太棒了”。
据了解,新生预报名系统即学校今年首次采用的问卷调查,问卷中特别设置了与身高、性格爱好、作息习惯等相关的问题,能提前采集新生信息,并在安排住宿时提供参考,带给新生更贴心的入住服务。
学校还为本科新生精心准备了“新生礼包”,其中包括《学生手册》、2024年计划本、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和德育导师通讯录以及彩色文化衫,同时为申请“绿色通道”的新生准备了行李箱,内含笔记本、洗衣液等学习和生活物品。
新生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以小语种俄语参加高考的曹馨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哈尔滨女孩。作为生物专业的新生,她希望以后往生物医药方向发展。学习过古筝、舞蹈、声乐、跆拳道的她也很期待去大学的学生会历练一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以破冰活动助新生快速适应新环境
8月26日至27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了2024级新生,超过4000名本科生、研究生正式加入港中大(深圳)的大家庭,以崭新的身份共赴梦想新篇章。
迎新现场,各个学院通过讲座、破冰活动等帮助新生和家长了解学院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生活氛围等信息,助力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更好融入学院大家庭。
来自音乐学院美声专业的大一新生王文浩在报到现场一展歌喉,收获了在场师生和家长的阵阵喝彩。王文浩一直把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作为自己的目标,学校的氛围也让他变得更加活跃,他希望自己今后可以在专业上有所突破。今年,港中大(深圳)还迎来了数百名国际学生,来自意大利的两名学生对于即将开始中国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能利用未来4年的时间更好地了解中国和这里的文化。
8月27日,港中大(深圳)研究生院组织各研究生项目组在大学体育馆集中进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报到注册。现场为学生和家长特别划分了研究生院区、各学院区、大学行政部门区、行李暂存区、休息区、茶歇区及手机卡办理等多个区域,方便学生进行报到注册。各学院研究生项目组、第七书院及学能提升研究中心、学生事务处、图书馆、职业规划与发展处等多个行政部门在现场设立咨询点,为新生答疑解惑。
原文链接:https://szjy.sznews.com/MB/content/202408/30/content_325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