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广州日报:“赋能”深圳速度 高起点扩建高校
发布时间:2019-12-06 17:11:15 7717

30多年前,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形象地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格言,也让“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代名词。

3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个高教版的“深圳速度”在这个城市诞生了。记者从深圳市教育部门获悉,未来10年,深圳将投入巨资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拟力争到2025年,深圳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

作为深圳目前唯一一所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圳技术大学近日举行成立大会;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也启动首批全球招聘计划拟引进100名高端人才,学校计划明年开始招生;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将以高起点、高标准筹建。

高等教育是城市自主创新的发动机,深圳高校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

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是城市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没有一流大学,没有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个人提升‘充电’的平台,很难留住人才。”分管高等教育的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表示,“大学聚集高层次人才,也会成为原始创新的生力军,为城市的自主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深圳高等教育从零起步,主要靠自办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约10年一个周期创造了高等教育版本的深圳速度。目前深圳有13所高校(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0.38万人。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深圳技术大学、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7所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

据统计,深圳2018年高校全职院士达到26名,而在8年前仅有4名。近年来,国家杰青、“青年高层次人才”也在爆发式增长,这也得益于快速增多高校成为了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作为中国科学院第四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这样一家定位“小而精”的高等学府即将坐落深圳。而目前该校正在面向全球引进100名高端人才,包括学院院长、系主任、讲席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拟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及一流的科教基础。

“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深圳未来发展,在开放引进全球人才的同时,更需要有‘自我造血能力’”。许建领表示,深圳要充分运用高校学科门类众多、人才众多的优势,结合深圳的产业优势、改革创新精神,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11月做客哈工大(深圳)时就提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的领军人才主要依赖从海外回来的华人,本土培育高水平人才严重缺乏。高文院士认为,这一现状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为人工智能发展夯实人才基础的重任,无疑将落到高校的肩头。

“我们的计算机自动化、机电、经管、数学、法律等学科,目前都已开展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哈工大(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轩表示,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看好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哈工大(深圳)也计划加大在人工智能学科方面的投入。

财政年投入增20% 加速“自办”+“引进”

深圳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加快推进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近年来,深圳市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年增长20%以上,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生均经费标准是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倍。

目前,深圳正在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大、南科大列入广东省第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每校除正常投入外,深圳市财政2015年~2017年分别给予专项经费10亿元。第二轮广东省高水平建设,深大、南科大、港中大(深圳)、哈工大(深圳)四所高校列入,深圳市财政2019~2021年给予共44亿元的转型经费支持。

拟加快发展理工医学社科

深圳高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为17:42:41,研究生占比仅17%。目前市属本科层次以上高校尚未进入“双一流”。科研综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仅有一家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8月份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大学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支持深圳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今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打造开放式、创新型的一流高等教育高地。

许建领表示,建设一流高等教育,深圳目前任重而道远。深圳拟争当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记者了解到,深圳拟探索新建高校本、硕、博同时起步,一体化培养。他介绍,接下来深圳拟加快发展理工、医学、人文社科等学科,大力培育新兴和交叉学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小规模、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扎实推进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深圳将建立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高校聘用制度与薪酬标准。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研人员激励制度。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也将成为深圳的高等教育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将以应用技术性大学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有效贯通。

设前沿学科对接新兴产业

深圳大学有两组数字经常为人们所点赞:2018年,该校的校友创造的财富总额在国内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一,2019年名列第三;该校的校友在深圳创办公司每年的总纳税额10倍于当地政府每年投入给该校的教育经费。

这与深圳这所城市的创新创业气质不无关系。去年深圳GDP达到2.4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前五,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4.2%,接近以色列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近40%,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多家,仅次于北京,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级高新科技企业。

高校对于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成效明显。哈工大(深圳)是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所创新型大学。据介绍,哈工大(深圳)已经与深圳800余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为企业解决1400余个技术难题,项目经费超过3亿元。哈工大(深圳)还授牌西门子、华为、大族激光、美的等近60家企业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

让深圳引以为傲的是,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九成来自企业。除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同样重要,不能缺位。深圳也越来越意识到必须补短板,尤其是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

“高校特别是一流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自主创新的发动机。”许建领说:“没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支撑,城市创新就会缺乏持久的动力。”

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发展,就充分体现了一流大学发挥了知识创新的“源泉”作用。许建领举例表示,例如旧金山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坐镇”,掀起了全球电子科技创新风潮。东京湾区有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领军”,促成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集聚。

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就是目前正在筹建的中科院深理工的其中两项特色。在科教融合方面,中科院深理工将探索建立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及部分基础研究;研究院则是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平台,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打通从科学源头创新,到核心技术突破,再到工程能力建设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深圳先进院院长、中科院深理工筹备办公室主任樊建平介绍,“六大前沿学科将对接深圳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接深圳先进院的科研布局,为深圳培养本土人才,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动力。”

深圳正着力构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哈工大(深圳)也对此展开布局。哈工大于2018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在哈工大(深圳)校区主要从事5G、物联网、嵌入式人工智能、物理信息融合系统、物理知识图谱、感知大数据等前沿研究和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装备等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