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
(通讯)在理工科大学仰望星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波教学随想
发布时间:2019-04-23 14:35:10 9256

哈工大(深圳)宣(刘波/文)我所在的大学是个“学霸”扎堆儿的地方,学生都是高分考进来的理工科人尖儿,每一位都很优秀。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忧心忡忡,他们似乎都不怎么读书——这里所说的“书”,指的是与他们所学专业无关的“闲书”!

我曾问过学生:“你们喜欢读小说吗?诗歌、散文呢?”他们给出的理由一大串:没时间啊,没什么用啊,不知道读什么书啊……可是,我又明明看见他们总是捧着手机在看啊看的,聚精会神,乐此不疲!这真让我着急: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学生重新捧起书来呢?

 这学期选课的学生不多,使我有机会尝试一个“蓄谋已久”的教学计划:从家里带去精挑细选的11本书,由学生自己认领;每次课前拿出十分钟给学生,让他们来分享读书心得;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可以保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分享阅读的收获。而我,也在不露声色中“强制”每个学生读完一本书。

第一次上课,当我把这厚厚的一摞书放在讲台上说出我的安排时,我看见那些清澈的双眸中闪现出一丝意外和惊喜——11本书很快被瓜分了。果然不出所料,这些书他们都没有看过!

从第三周开始,学生们依次开始了课前的阅读分享。

1.《米格尔街》

1.jpg

第一位走上讲台的是班上的小刘同学,这是个非常活泼的女孩子,字写得很漂亮,在课堂上也很活跃。课间的时候,经常会和我聊聊天,跟我吐糟说现在学习压力太大,每天被成绩和科研填满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她这次选的书是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听得出,米格尔街上的小人物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书中的“诗人”尤其令她记忆深刻,说到动情处,她双眼放光:“我第一次从文字中感受到浪漫!生活如此绝望,米格尔街上的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还在追求心中的梦想!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她还顺便向大家推荐了她刚刚看过的电影《无名之辈》,“我觉得他们有很多共性,都能触及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因为我们也是小人物。

小刘的阅读分享显然把大家都感染了,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跨越时空的共鸣

我也感到欣慰:开篇大吉!

2.《浮生六记》

2.jpg

分享《浮生六记》的同学姓南,是班上最有文艺调调的男生,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些电影的话题,我知道他最喜欢的电影是《蜘蛛侠2》,没想到他竟然选了《浮生六记》这本书!感觉有点穿越。

事实上小南读得仔细极了,尤其是芸娘的种种可爱与淑贤,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很认真地讲给大家听。更难得的是,他对书中人物还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譬如他严重批评了沈复作为一个男人却不懂得呵护妻子芸娘的种种不妥做法!由此,“单身狗”小南竟然总结出了“南氏婚姻保鲜秘方”:“尊重、包容、苦中作乐。”大家在笑声中频频点头,显然非常认同。看着沉浸于书境中的学生们,我突然明白了二百多年前一个小人物的自传,为何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万千——这不就是文学的魅力么!没有阅读,就不会有今天的共鸣,更不会有小南同学这一番发自内心的感动!

下课时,我问小南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他告诉我说,“我以前看过一点,觉得很有趣,一直想找机会完整地通读一遍,没想到第一节课您就带着这本书来了。谢谢老师!”

原来是我这教学安排正合他意!

3.《人类简史》

3.jpg

2017年的畅销书《人类简史》是由小李同学分享的。小李有着一双笑眯眯的小眼睛,是一个非常细心的男生,每次走进教室都会帮我关上讲台前面的三排灯,以方便同学们看清楚PPT上的图片。小李走上讲台,先是腼腆地告诉我们,这本书有点厚,他没有全部读完。但是,他已经感受到这本书里面,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思考。

也许是有些紧张吧,小李的表述不是很流畅,有时会结巴。下课时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有点口吃。我倒觉得不是口吃的问题,而是缺乏在公众场合的锻炼。“是的,老师。我在上大学之前,没有什么机会在公众场合讲话!每天就是学习啊,学习。考试啊,考试。”

唉!一声长叹之后,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给他们提供更多开口讲话的机会。

4.《食事》

4.jpg

汪曾祺的《食事》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而小陆同学的分享,简直让人垂涎三尺。她先是在PPT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书中提到的那些美食,看得人饥肠辘辘口水横流。然后,又让大家和她一起感受汪曾祺的文字之美。“书中的文字都很简朴,简洁,可是组合在一起读起来就非常的舒服,非常的美好!”她还专门摘抄了一些片段,读给我们听。正当大家都被各式美食“点燃”食欲之际,小陆却话锋一转,语气沉重地以其自身的生活经历,讲到了对于很多传统习俗消失的遗憾,讲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含蕴,以及美食对于传统习俗的盛载!“读这本书时,勾起了我的很多儿时记忆,还有对遥远故乡的思念。”这位西子湖畔长大的工科女,如此细腻又毫不煽情的讲述,令人记忆深刻,心生感动,更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美好。

5.《莫兰迪》

55.jpg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喜欢他选中的那本书。班里最不善言辞的小军同学拿到的《莫兰迪》一书,这其实是一本画册,里面的文字并不多。“我实在没有看出莫兰迪画的那些瓶瓶罐罐好在哪里?老师您为什么选这本书呢?”小军有点郁闷地问我。

是啊,我为什么选这本书呢?

“当然是因为老师喜欢呀。所以特别想推荐给你们。但是,我不能要求你们也同样喜欢。这就是审美的差异化。不过你可以试着去了解这位画家和他的作品。”望着小军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已从中吸取了一些“书外的道理”。

6.《哥伦比亚的倒影》

微信图片_20190423143955.jpg

小胡同学也很坦诚地告诉我们,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很多段落他没看懂。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文字,有点不习惯。但书中的有些句子却是击中他了——“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的这句话,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由此阐发开去,讲起了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迷惘、困惑以及不知所措。看得出,每位同学都有各自的感触。我自己虽已年近半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最后,小胡别出心裁地为大家播放了那首根据木心的诗改编的歌曲《从前慢》。在安静的教室里,歌声响起,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时间仿佛停顿。

每次课前的阅读分享,很快成了师生共同期盼和留恋的时光。不知从何时开始,同学之间开始交换阅读他们各自手中的书,聊着书中的趣事,偶尔还能听到他们互通信息,说是又从网上购得了一本新书……每次上课,我都能闻到教室里涌动着的书香。

结课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之一是写一篇有关读书的感言。要求只有两条:一律手写和一定原创。很快,一沓手写的文稿摆到我的面前,读着这些年轻人的文字,我内心时时涌动起久违的激情,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学生时代!20岁的我曾经带着一本关于敦煌的小册子,孤身一人远赴大西北寻梦;也曾在无数个夜里打着手电筒读完一本本诗集,泪湿枕巾……那时候,我们如此痴迷文学,痴迷诗歌与远方——这原本就是独属于青春的梦幻时光!可惜现在的人们都被手机电脑“绑架”了,阅读带来的美好竟然与我们渐行渐远。很庆幸自己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唤回了这些青年的一缕诗意。瞧,这段感言是谁写下的——“我很喜欢读书这个活动,同学们的分享很有趣,激发了我去看书的兴趣。希望老师一直把这个活动做下去。”

当然要坚持下去。如果说诗歌和远方太飘渺了,那就从读“闲书”开始吧。对了,下学期,我要选本诗集给学生分享。

【后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世界读书日”前身)以来,这个全世界爱书人的节日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今天,校区伴着新时代的号角,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