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
【人物通讯】一位青年海归教师的一天
发布时间:2018-04-09 15:28:54 15609

哈工大(深圳)宣(常溪/文、图)在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张倩的时候,其形象大大出乎了笔者意料。年轻、漂亮、时尚,又不失大方、谦逊、礼貌,笔者一时竟无法与研究“热电能源材料”、“优化载流子”、“深能级杂质态”等高深莫测科学领域的大学教授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年轻女教师,在来到校区短时间内,就做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科研成果。

张倩,80后海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5年入职校区,以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电声传输机制研究、材料基因工程与热电为主要研究内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和深圳市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40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1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近日,张倩及其课题组在高性能热电材料开发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响因子:29.518)上的论文《深杂质能级工程:一种优化载流子浓度的新策略》,提出将深能级杂质作为“电子存储器”的新概念,低温时束缚电子,高温时释放电子,利用深浅能级共掺杂调制宽温域载流子浓度,开拓了一种新的优化宽温域热电优值的有效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果的取得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于每日每夜的坚持。“量”的积累,最终汇聚成“质”的提升,每一项惊天动地的成果,都是每天看似平淡又重复的劳动所得。那么,张倩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8:00 到达办公室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到办公室,张倩马上投入到一天忙碌的工作中。科学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张倩有着紧密关注时事和政策动向的习惯,刚刚闭幕的2018年全国两会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张倩一到办公室便上网浏览两会精神的相关报道。

张倩谈到,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令张倩十分兴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将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给她的科研工作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据了解,张倩最近集中精力在热电材料方面的研究上下功夫。她所研究的热电材料,利用载流子和声子的输运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在温差发电和制冷领域均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将热电发电应用于工业废热、汽车尾气及太阳光余热的复合发电,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对发展清洁可持续性能源技术意义重大。

10:00 为学生答疑解惑

张倩每天最多的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张倩看起来自如、快乐、享受。在她看来,教书育人,是作为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也是最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地方。

提到学生,张倩显得十分自豪,甚至比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加得意。张倩始终谦虚地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其实“真的没什么”,她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是校区广大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值得一提。反而谈到学生,张倩眼睛里包含着深情。

“学生都是90后,可能因为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因此感到非常容易沟通”张倩说,“他们身上并没有想象中的90后的叛逆,相反地,他们非常懂事且积极上进,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张倩说,自己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严格,但是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都能及时、高效地完成,张倩很高兴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13:30 与团队伙伴交流

“我是比较幸运的,来到校区就加入了优秀的团队——国家“杰青”刘兴军教授牵头的材料基因工程创新团队。” 张倩说,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刘兴军教授的研究方向可以较好的融合互补,双方可以共享实验室,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张倩介绍说,在新校区尚未投入使用,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关键时期,无论是办公用房还是实验用地,都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自己能够作为刘兴军教授团队一员,利用较好的资源开展科研工作,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校区是一个大团队,在这里,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都能互相找到契合点,在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我,还共同推进了校区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15:00 做实验

张倩回到实验室,继续为提升材料性能做实验。

2009年到2015年6年时间里,张倩辗转于新加坡、美国多所大学,2015年回国后,来到校区工作,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学校领导和刘兴军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目前的实验室。 张倩说,“目前实验室的条件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和在美国时的实验室相比,甚至更好!”她感慨于祖国的日益强盛,也感叹于校区研究条件的突飞猛进。她为自己选择哈工大而自豪,“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也体现在实验室条件配备上。

“我常常在学生面前现身说法:校区的实验条件太优越了,大家一定要倍加珍惜!”她替学生感到幸运,在学生时期就能享受到如此先进的实验室环境,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高起点。“校区未来还将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到时候我们能够体验的,真正是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了!”说到未来,张倩充满了希望。

20:00 离开实验室

早8:00到晚8:00,张倩的工作几乎从未间断。

离开实验室,走在深圳市宽阔热闹的马路,张倩对这座城市的好感与日俱增。“当初回国,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工大(深圳),一方面是因为曾经在哈工大读书,认同哈工大的传统与理念,另一方面,喜欢深圳这座城市,年轻、开放、包容、活力四射,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张倩喜欢这座城市,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张倩突然想到白天实验中的一个数据尚未确定,便拿起手机,拨通了学生的电话。电话接通,张倩笑了,此刻的她脸上洋溢着欣慰和希望,在她心里,同学们是实验室未来的主人,看到他们仍在坚守,她由衷的高兴。

 

像张倩这样的青年教师,在校园里可谓群星闪耀。他们一样的谦逊、一样的努力,在深圳这片沃土上,传唱着哈工大之歌。

张倩指导学生

张倩与学生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