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深圳商报:哈工大(深圳)滕军教授——“建筑健康”用监测仪“问诊”
发布时间:2021-06-16 16:31:34 3671

为了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人类会戴上各种医学监测仪,监测自己的身体指征。那么,建筑物的“健康状况”谁来监测呢?除了在设计、施工源头严把质量关外,在建筑物漫长的“生命”中,又该如何保护它的安全?日前,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滕军教授团队的“面向大型复杂结构健康服役性能的工程验证技术方法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深圳市城市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滕军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系统的结构灾害监测和控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要像监测人们健康一样,时刻监测建筑的“健康”状况。

给建筑物做“健康监测”

传统的建筑,在施工验收合格后基本上就完成了工程检验。但是建筑物的寿命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变化。就像一个人会慢慢衰老一样,建筑物的“身体器官”也会老化。如何了解建筑物的“健康状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建筑物的结构健康进行监测。”滕军教授说,监测不是检测。“检测就好比人感到不舒服,去医院接受一系列检查;而监测就类似于戴一套设备在身上,随时随地监测身体情况,得到实时的数据。我们对建筑做的,也就是在上面布置传感器,通过监测数据和计算分析,得到对建筑物现有状态的评价。”

建筑“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对保护建筑安全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跨和超高层等复杂结构拔地而起,为大跨及超高层建筑或大型复杂结构进行安全性的实时监测,就可以及时查缺补漏,防微杜渐,及时加固,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天气为建筑带来损坏,从而保护城市的安全。

也正因为至关重要,很多建筑工程中都应用了滕军教授的科研成果。他主持搭建了北京“水立方”、深圳市民中心、万科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广州奥体中心、深圳机场T3航站楼、京基100大厦、珠海歌剧院等重大工程的施工和运营健康监测系统。2001年完成的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是国内首个实施健康监测系统的空间结构。滕军说,用自己的原创性成果构筑建筑安全的“守护者”,实实在在地把论文写在工程建筑监测上。

工程界的“跨界天王”

“基础设施的结构健康监测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兴领域。我们在这个领域起步并不晚,与国际先进国家一直处于并跑的状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程应用量在全世界是第一的,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机遇。最近几年在国际会议、主流期刊上都多次报道我们的成果,这说明在这个领域,我们做到了世界领先。”滕军自信地说,“我们做的很多东西都是原创的,是别人没有的。”

之所以能有“开辟一条新路”的底气,这与滕军的经历密不可分。他曾在设计院工作十年,对工程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他常开玩笑说:“我是土木学科的教师里工程经验最丰富的,也是工程领域学术功底最扎实的。”正是基于多年的工程经验,滕军的教学科研勇于创新,且有的放矢。

人生的价值不看“帽子”

当然,这样“跨界”的选择也给滕军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困扰,比如:他重回高校开始教授生涯的时候,已经41岁,而申请一系列重要荣誉、头衔的年龄限制通常是45岁。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从工程界到学术界的角色转换,谈何容易?所以现在,滕军尽管已经成为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头上的“帽子”却不多。当记者问他对此是否感到遗憾时,滕军释然地笑笑:“人的价值不是用这些‘帽子’衡量的。如果没有在设计院工作十年的经历,我现在做的科研可能还是虚的,工程上可能用不着;反过来,如果我继续在工程界发展,确实可以当一个很好的总工,但只是经验的积累,没有理论的升华,也是不够的。两段经历对我来说都十分重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自己研究的成果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一定社会价值,比什么‘帽子’都有意义!”

谈及管理时间的“秘笈”,滕军说,其实最无意义的就是盲目忙碌。“我经常跟学生讲:你要做一件事情就成一件事情,所有事情都要倾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样反而是最高效的。‘这次不行下次再来’,才是对时间最大的浪费。”